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2/3 頁)
中充斥著軍備矛盾,南兵因為平倭獲得了大量的賞銀,這些銀子南兵因為頻繁的戰鬥,一部分變成了軍備,這三鎮之地的軍備鬆弛,用的銃還是永樂年間造的,而南兵一水的鳥銃,這平日操練,南北軍兵這自然就會起齟齬。
多種矛盾是互相影響、互相制衡、互相促進,最終這矛盾就變的不可調和了起來,所以,就連軍中都視戚繼光為綴疣、多餘無用之物。
而現在,王崇古杖斃了京營的一個百戶、兩個總旗、三個軍卒,這樑子,算是徹底結下了,日後又會多一個京營和邊軍的矛盾。
在這種矛盾之下,戚繼光還能打勝仗?這就是有軍事天賦的人,在戰場上,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戚繼光認為,所有的矛盾都不是問題,只要能打勝仗,一直打勝仗,矛盾都會向敵,而不是面對自己。
次日的清晨,連日的陰霾一掃而空,太陽從東方躍出,將晨光灑在了大地之上,將京師和北土城從沉睡中,光芒萬丈。
京郊的百姓開始扛著鋤頭,揹著扁擔,在田地裡耕作,城內的坊門緩緩開啟,街上變得喧鬧了起來,吆喝聲此起彼伏。
早食店的蒸籠上冒著熱氣,販賣早食的夥計忙著煎煮茶湯,身姿靈活閃轉騰挪不讓湯食撒濺。
茶樓裡的說書人講著傳奇故事,故事曲折動人,偶爾驚堂木拍下,引得臺下觀眾陣陣喝彩,就是講到興頭,這說書人突然一個且聽下回分解,就引起一片片的噓聲。
戚繼光一早就換上了朝服,帶著參將陳大成騎著馬來到了德勝門前,德勝門是兵道,戚繼光回京當從德勝門入城。
兵部尚書譚綸、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劉應節、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汪道昆,三人前呼後擁,帶著一眾朝臣前來迎接。
譚綸和戚繼光是舊識,在南方一起平倭,到了北方,譚綸是薊州總督軍務,戚繼光是薊州總兵官,兩人配合極為默契。
戚繼光下馬,互相見禮,而後一行人換車駕,順著德勝門至左長安街御道,至承天門前,戚繼光下車駕踏入了皇城之中,步入門洞。
豁然開朗。
左文右武,這廣場兩邊站滿了京官武勳,緹騎身穿飛魚服挎繡春刀執鉤鐮槍,夾道站直,莊嚴肅穆。
悠揚的號角聲傳來,戰鼓聲響徹皇極殿之前,太常寺的樂伎開始奏樂起舞。
戚繼光一步步的走到了九龍丹陛之下,等待著皇帝的宣見。
朱翊鈞第一次要到皇極殿上早朝,四更天就起來了,光是穿衣服就穿了兩刻鐘,為十歲人主特別定製的冕服,肩扛日月的十二章兗服、十二旒冕,是皇帝的禮服。
這身禮服穿起來麻煩,脫起來也麻煩,無論是祭祀天地太廟都是要穿的,這一套衣服,朱翊鈞自己都穿不上,還得宮婢們小心伺候,光是身上的零碎掛飾就有十多種。
得虧朱翊鈞平時都是邁四方步,四平八穩,否則走起路來,這些掛飾互相碰撞會發出聲響。
晨鐘暮鼓,五更天的時候,景陽樓的銅鐘在火夫的撞擊下開始喚醒整個京師,而景陽樓的對面開始敲鼓,振奮人的心神。
明隨唐制,早上先敲鐘後擊鼓,宵禁時是先擊鼓後敲鐘。
朱翊鈞來到皇極殿,龍椅被抬到了月臺之上,朱希孝甩動淨鞭,群臣開始入殿,三呼萬歲剛剛站定,戚繼光已經來到了皇極殿的九龍丹陛之下。
時間剛剛好。
禮部尚書陸樹聲沒有在禮制上搗亂,既然過了廷議,再折騰么蛾子出來,那就是自找不痛快了。
朱翊鈞坐直了身子,平靜的說道:“宣戚帥。”
“宣三鎮總兵官戚繼光覲見!”皇極殿內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聽到皇帝開口,立刻站直了身子,吊著嗓子大聲的喊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