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第1/5 頁)
三十里高臺,八千里烽火,飛報帝都。副使聶計退守城中,率橫海將士與倭寇惡戰連日。
倭寇二百餘艘戰船聚集海上,日夜攻城。
三日之後,海面浮屍千里。城下血流成河。
琅州沿海流寇徐山等人勾結倭寇,裡應外合,引狼入室。
丁亥,橫海城破。
聶計與部下十二將士死守至終,復又殺敵八百餘人,於觀海臺自盡殉國。
倭寇由此直入琅州,攻文州,在東海沿岸肆行劫掠。
更有流寇如徐山等,原是東越侯藩府重將,削藩後不服東海都護府管束,自行聚眾成寇,橫行海上,這時與倭人狼狽為奸,改穿倭服,乘坐倭族八幡船,戮掠燒殺,氣焰囂張。
短短數日之內,東海連有五座城池遭劫,倭寇兇殘暴虐,民眾被殺者三萬有餘。
怒海驚濤,席捲而來,天朝沿海一線城郡皆作一片人間地獄。
東海民眾奮起反抗,在琅州巡使的帶領下退守鰲山,拼死衛國,阻擊倭寇,但勢單力薄,急待帝都增援。
戰報送入帝都,立刻引起軒然大波。
倭寇之患,歷年來並非沒有,但如此猖狂入侵實屬罕見。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朝堂之上,文臣武將義憤填膺,皆以為國恥奇辱,非戰不能雪清。
眾口一心,別無異議,漓王更是當朝出班請戰,誓滅倭寇。
翌日,聖旨下。
追封橫海郡使宗幹為靖義將軍、副使聶計及十二部將為忠烈士,於琅州觀海臺立祠受封,厚撫陣亡將士。
擢琅州巡使逄遠為鎮東將軍,統領東海四州軍務。
限折衝府平江道十萬水軍三日內趕赴琅州,配合文州、現州、靖州三路天軍抗擊倭寇。
授湛王玄龍府、天子劍,以九章親王身份親赴琅州督戰。
不是漓王,是湛王。瀟灑倜儻的湛王,與皇上貌合神離、幾欲反目的湛王,唯一還能威脅皇位的湛王。
東海之行,在眾人眼中儼然是一條不歸路。
然兩日之後,聖旨再下。
皇后之女賜名元語,封蘭陽公主,賜邑三千。
湛王世子元修封長陵郡王,賜邑五千,入大正宮住讀,由皇后親自教養。
最後這道晉封郡王世子的聖旨不啻於來自東海的戰報,震驚內外。
含光宮中,明池春水,層層紫藤花盛放,如蝶舞成行,垂玉玲瓏,一天一地深深淺淺的紫,寧靜淡香幽幽飄零。
九曲廊前青藤深碧,花蔓低垂,遮起一片細細碎碎的濃蔭,卿塵倚在廊前竹榻上,手中握著一支玉簪,淡淡的光影底下,眉目靜遠。
素手如玉,白玉凝脂。
和潤的白玉當中嵌入了縷縷薄金,刻作一朵雅緻的蘭花,枝葉修然,恰好遮擋了那斷裂的痕跡,構思精巧,天衣無縫。
三個多月前,當她從幾天的昏昏沉沉中清醒過來時,夜天湛已遠赴東海,唯有這一支玉簪,盛在同樣雕刻蘭花的木盒中,放於枕旁。
她輕輕撫摸玉簪上精美的鑲嵌,觸手處沒有絲毫的破綻,那一道裂痕在細緻的金箔之下修補的如此完整,牢牢接連著斷裂的兩端,巧妙的點綴讓這原本普通的簪子顯得與眾不同。
這麼久了,她已久虛弱得幾乎無法離開床榻,但卻每天都能聽到他的訊息。
五月末,琅州水軍在蕭石口近海擊敗倭軍,摧毀敵軍戰船二十八艘,殲敵五千餘人,收復橫海。
首站告捷後,天朝水軍略作休整,丁末子夜時,在當地幾名老漁人的引領下,百艘戰船精兵四萬奇襲浪崗導,直搗賊寇徐山老巢,生擒徐山。三日後,復以誘敵之策將另一支流寇勢力引致近海,盡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