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頁)
米,叫她先去爆著,自己再去糧店買點苞米。他拎上小提包,鎖好門,牽著娟子下了樓。又是“嗵”的一聲爆響,噴射而出的苞米花,衝進前面的鐵絲網兜裡,空氣中立刻蕩起一股熱烘烘的香味。“石爺爺,該我的啦!”“該我的啦!”孩子們著急地叫著,擠著,遞著。“好好好,一個一個挨著來,別急。”崩苞米花的老頭一邊哄著孩子們,一邊裝好新的一鍋,擰緊蓋,又搖起風輪,轉起鐵葫蘆爆鍋的搖把子來。哧哧,飛昇的菸灰燻黑了他的臉,紅彤彤的火光又給這臉龐塗上了一層油彩似的亮色。他不時地看一下壓力錶,再笑眯眯地看看身邊的孩子們。雖說這崩苞米花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玩藝兒了,可小傢伙們依然眼巴巴地望著,圍著,等著。被他們眾星捧月般圍在中間的石老頭,心裡變得比爐火還亮堂,手也搖得更來勁了。這個喜孜孜的老人,同眼下正領著小外孫女款步出樓的龍光榮,一個多月前,曾在市政府禮堂的主席臺上,肩挨肩地坐過皮椅子,胸前戴過同樣一顏色和樣式的大紅花。所不同的僅僅是,龍光榮屬於建國前夕參加革命的老幹部,而石老頭卻是個湖南和平解放前夕參加工作的老公務員。轉眼就是小四十年吶!--那時石老頭才二十出頭吧?反正是打著光棍的毛頭小夥子。在蔣介石剛剛敗退臺灣後無奇不有、盜匪猖獗的破爛兒市上,他也象這座蓮城裡多數漁民小販一樣,靠“叫街”混日子。俗話說:“碼頭破漁船,何管四季雨晴風裡浪裡江上行。”可就連這本小利薄的營生,他也幹不起。沒本錢,也沒有那些傢什兒。父母給他留下的,是一盤磨,一個柳條笸籮,還有粗細兩個掌了底的破籮。老人們在世的時候,靠開磨房掙幾個手工錢,賺點粗糠碎米兒。窮了一輩子,命又不濟,熬到湖南和平解放前夕,反而相繼無常。那頭推磨的小毛驢,傳送老人時換上了墳上用的榻木,龍光榮此後連磨也推不成了。不過總算留下那一門家傳手藝--糖畫。人又年輕,那時街上買賣糖苷也隨便,他就先躉點紅苕和糖苷,擺上水磨板,蹲在街邊,支起小鍋,將調染上食用色的糖苷在水磨板上且畫上蝴蝶、花鳥魚蝦及各種動物造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老遠就能聞見它的香味,又能欣賞,又是古城獨特風味小吃;上街賣柴火的莊稼人,蹭在市場出攤兒的小販子們,還有那些手裡攥著點兒零錢兒的孩子們,都願意來買他的糖苷吃;正所謂串串糖畫點點記憶。他為人靦腆,有時畫多了,也不得不站起來喊上兩句:“哎--糖葫蘆喲!”“還有糖鯉蝦子先嚐後買啦!”這叫賣聲響亮,瓷實,在五行八門的小市場上很有吸引力。在剛建不久的市民主政府當總務科長的龍光榮,那天正好來到市場上購糧買菜。頭上戴著灰色朱德帽,腰扎一條小皮帶,顯得年輕幹練、眉清目秀。他聽到石凱明的吆喝聲,走到跟前笑著問:“真那麼好吃?”“同志不信先嚐嘗,”石凱明撮起一串糖畫遞過去,又笑著說,“這不算違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用嚐了,來半斤糖蝦,正好也餓了。”“好啦!”石凱明把串好的糖蝦裝進盤碟裡,連同自己坐的小板凳,一塊遞給龍光榮。龍光榮吃了幾個,味道果然香甜,比政府大院伙房做的甜菜還順口,就問:“你貴姓啊?”“免貴,姓石。”“家裡過去是幹什麼的?”“推磨的。糖畫是家傳手藝。”“幾口人?”“老人都沒福,無常了。媳婦還不知在誰腿肚裡轉筋,就我小哥兒一個。”“噢。。。。。。。聽口氣,你是本地人?”“對了!老家在茅坑。”龍光榮有點惋惜,望著他搖了搖頭。石凱明以為人家不信,笑笑問:“這同志是尋思我瞎說吧?”“不,”龍光榮和藹地告訴他,“我是想,你要不是遊民,我就請你到咱民主政府伙房去當師傅了。”石凱明認真地端詳了一會兒,知道龍光榮不是逗他玩兒,就往前湊湊問:“首長貴姓?”“我不是首長,就叫我‘老榮’吧。”“老榮同志!政府院裡沒有別的活嗎?我什麼都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