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通行制度(第2/2 頁)
姓守著家裡的幾畝地,春種秋收,夏耘冬藏,再養點豬羊、雞鴨等家禽,買一臺手工織機,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解決了,不需要外出。
同時,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被束縛在土地上,跟社會的交往極為稀少。除了尋醫問藥、探親訪友、外出趕考等少數情況外,他們都沒有出遠門的必要。
如果辦好了路引,就能輕輕鬆鬆外出嗎?彆著急,還得準備好外出的錢財和糧食。
古代交通不發達,除了達官貴人能夠乘坐馬車和轎子外,普通老百姓出行基本靠走路。去附近的州縣周遊一圈回來,恐怕也要十天半個月,更別說更遠的省城和京城了。
再加上古代商業不發達,很多地方有錢都買不到東西吃。所以,老百姓一定要隨身攜帶足夠的糧食。
問題是,古代大部分老百姓都掙扎在溫飽線上,家裡沒有什麼餘糧,很難積蓄到足夠的糧食,來供你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光是這一點,就難倒了許多有夢想的徐霞客們。
當你申請到了路引,又準備了足夠的糧食和錢財,現在可以“仰天大笑出門去”吧?我只能說,你高興得太早了。
在古代,出遠門是一件風險更高的事情。第一是提防猛獸傷人,第二是提防匪徒劫財。
古代生態環境好,到處都是森林草地,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竄出老虎、熊、狼、蛇之類的兇殘動物,傷人性命。
除了提防猛獸傷人,旅行者還要提防攔路打劫的匪徒。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錢。”古代自然災害頻發,社會動盪不安,為生活所迫鋌而走險當匪徒的人比比皆是。他們為非作歹,禍害鄉里人。外出旅行的人,身上攜帶一定的糧食和錢財,又身單力薄,是匪徒們攔路打劫的最佳物件。
一般來說,匪徒們只是劫財,遇到反抗的旅行者,恐怕是既要劫財又要傷人。
所以,在古代出一趟遠門堪稱是“步步驚心”。古語說:“父母在,不遠行。”這是怕你出去了就回不來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