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2/5 頁)
達,將監控到的資料向地面指揮中心進行傳送。
接收到指揮裝甲車的定位訊號之後,五架定位無人機升空。配合地面的三基站形成了一個高冗餘定位網路,在一分鐘時間內就對指揮裝甲車的位置進行了準確定位。
132號導彈驅逐艦監測到的導彈資料來源源不斷的傳回指揮中心。然後傳輸給前線指揮裝甲車導航節點,進而對巡航導彈導航。
……
“這,這真是……”
坐落於山海關的指揮中心裡,隨著投影機源源不斷的將一道道資料流傳送到這裡,在場的所有人都有些目眩神迷。
沒有人能夠相信,他們竟然真的僅僅十天時間就拿出了這樣一發導彈。
若是正常狀態,一種導彈從立項、考據調研、研發到定型,沒有幾年時間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這種不可能偏偏就發生了,經過十個通宵的連番奮戰,沒有設計圖、沒有理論研究,也沒有可靠性分析,一群科學家幾乎是憑藉著直覺直接在車間將一枚導彈給組裝了起來。
兩噸重的導彈,實際裝藥量不過500kg,其他的空間利用率在設計上堪稱是糟糕之極,死重和不合理結構比比皆是,唯一能夠保證的是它不會在空中解體。
它的彈載計算機使用了摩托羅拉生產的68000cpu,128k記憶體和10m的3。5英寸磁碟——也就是說,它的內部實際上是塞進了一臺蘋果生產的麥金塔電腦。
而為了麥金塔電腦能夠順利的在複雜環境下運作,單是它的保護裝置重量就高達10kg。除此之外,自動駕駛儀、高精度機械陀螺儀,無線電測高和磁羅盤,獨立電池組。這些裝置同樣是即昂貴而且複雜,留給導彈裝載燃料的載重份額,只有可憐的1。2噸而已。
而這一一枚導彈的造價,則更是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單枚400萬人民幣。
不過還好,這是加上了研發經費的資料。若是單算成本價格,它的造價也在150萬人民幣左右,絕對是超過了中**隊的心理承受極限。
在人均月工資100塊錢左右的80年代,一發打出去150萬人民幣,恐怕陸軍寧願組建一個團去執行這發導彈的任務吧。
可這還只是這枚導彈的價格而已,尚且沒有算上它能夠執行任務的整個體系的花費。整個基站定位系統,中繼無人機,指揮中心實時運算的大型機,甚至是海軍遙測的戰艦,這些東西的造價更是數十倍、上百倍於一枚導彈的價格。
當這些裝置被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之後所爆發出來的體系優勢,足以輕易的震撼人心。
“這真是我們做出來的?”哪怕是親手實現了這一切的科研人員,一個個也有些不敢置信。
“是啊,我們是怎麼做到的,這真是讓人不敢相信……”
胡文海站在投影機幕布前面,簡陋的電子地圖上面正標識著那枚巡航導彈的實時位置。所有的資料都被傳輸到指揮中心的大型計算機中,此時中國的大型機技術勉強能夠支援的了這樣規模的運算要求。雖然或許二十年後,一臺家用電腦就可以完爆這整個系統的運算量。但在這個年代,這確實是一項壯舉。
“報告總指揮,導彈到達預定地點,請指示!”
旁邊負責接收132號艦發來雷達資訊的導航員緊盯著螢幕,突然大聲向胡文海報告。他話裡的進展情緒,讓他喊出來的聲音顯得有些聲嘶力竭。
胡文海則不緊不慢,先是看了一眼手腕上的手錶,然後向坐在旁邊操控臺上的白石點了點頭。
“準備進入第二模式!”
“模式2準備!”
白石將一把鑰匙插進了主控臺,如果是衡建雲站在這裡肯定會覺得莫名眼熟。這一幕,似乎和他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