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夜訪(第2/2 頁)
鍊鋼鐵,個個是勞動能手。
回到家裡,個個又影響號召,個個是“生產標兵”,家家戶戶的,哪家都有五、六個孩子的光景。
孩子多了,家屬也就多了。本來十幾萬人的企業,就有了三、四十萬的人口。
三、四十萬的人口,立鋼公司,說是企業,更是一個城市,你市裡有的,立鋼都有。
三十四萬的人口就業怎麼消化,於是就有了自己的公安、醫院、消防、學校、幼兒園,加上大集體、小集體、三小一道企業,五花八門。
就業的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子女長大了,結婚生孩子的事。
幹部與幹部之間,工人與工人之間,總廠與下屬企業之間、師傅與師傅之間,師傅與徒弟之間,下屬企業與下屬企業之間,你拉媒,我介紹的。
那時候提倡晚婚,到了時候,一個不剩的都娶了,都嫁了。
嫁過去之後,白天忙得、累得要死,回到家中,窩棚大小的地方。有的甚至是二、三代人擠在一個房子裡。
但生孩子的事兒,卻一點不受影響。
粗茶淡飯、思想單純,一門心思的把工作做好,把日子過好。不知道是哪一個環節的作用,孩子多是一順水接二連三的,五、六個就有了。
孩子多了,生活水平明顯下降,但是好養,一個拉扯一個。女人家中做飯,只有最小的那個拉著孃的衣角。飯好了些,麻溜的填嘴裡一口,算是特殊照顧了。
其它的孩子,在老大的帶領下,不知沒影哪去了。到了飯 口一準的回來。
當時的收入不高。工資發了,除了息留些壓箱底錢,都交給家裡的父母,分開過的很少。、大家在一起,既可以節省些費用,又不用費心著惦記做飯。
一家子的吃喝全壓在了年紀稍大一些的父母身上,自然不夠。好在那個時候各單位都有互助會。工資開了,第一件事先把互助會的錢還上。餘下的,緊著些花。到了下半月,錢沒了,再去互助會借。
年紀輕輕的,有家有孩子了,除了結婚後,沒有房子,家分不開。再就是一心的用在了廠子裡。當父母的也不時的叮囑著,多在廠子裡做些事。
到了年底底,能拿到廠子標兵,已經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了。
回到家裡特意的鑲在鏡框框裡,掛在牆上。
立山鋼鐵廠是出了名的出勞模的單位,而且是全國的勞模。特別是五、六十年代,大鍊鋼鐵,勞模更是像鋼水一樣,火花四射的湧現。
各個年代的省勞模、市勞模更是數不勝數。
當時勞模多是從生產一線產生的。
五、六十年代的勞模,到了21世紀時候,也多是六十奔七十往上了,一身的榮耀,並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
工人家庭的子女,結婚的物件,也多是工人家庭。
老工人、老勞模們退休了,一家只有一個子女能夠接班,進入正式的國營企業,能考上學的少之又少,其餘子女的就只能安排到集體企業了。
後來經濟搞活,一些集體企業紛紛減員、或者直接倒閉,或者經濟獨立核算。工人家庭子女沒有那麼多想法和靈份,一下子又成了父母們的負擔。
“2萬塊錢,勞模們拿不出來,也確實拿不出來。”車上,三人邊聊,邊問著道。
和勞模樓比起來,工人新村偏遠些,離開了立山市中心城區。
路上車少,一條道,到了市區邊,一條兩側三米多高擋土牆的排水溝,流著汙水。排水溝北側就是工人新村。
工人新村面積看大,樓挨著樓,望不到邊頭。
根據提供的線索,這個小區是1980年前後建成的。現在仍然住著三位國家級勞動模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