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蛻 變(第2/2 頁)
對呀,豬可是能變錢的呀!
磚瓦匠只是羅有福的副業,從根兒上來講,他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出自於一個農民的本能,他天生就對種地以及雞呀豬呀牛呀羊的這些牲畜特別敏感。
多少年了,山裡人都是種了糧食交完公糧後,剩下的自己吃,吃不完的再來喂這些牲畜。
這個自給自足的迴圈,雖然能讓他們吃飽,但是兜裡卻始終叮噹響,掏不出幾個大子兒來。
倘若交完統購還能把剩下的豬賣掉,這豈不是一條好出路?!
農村承包責任制全面實施後的幾十年間,三姓寨的山裡人家,家家戶戶一年四季都有肉吃。
豬是自己喂的豬,每年年底每家每戶至少殺上一頭豬,春節吃上一部分新鮮肉,剩下一多半都用柏樹枝燻成臘肉。
這種可以儲存好幾年而不變質、略帶煙燻味的肉,喜歡的人趨之若鶩,不喜歡的人有如齧檗吞針。
但三姓寨人人愛吃,羅有福當然也愛吃。
但他最喜歡吃的豬肉,還是他每次去重慶巫山老岳父家看孩子時,經常吃的一盤菜,也就是當地的回鍋肉。
他也學會了這道菜的烹飪方法。
可是回到老家後怎麼也炒不出那種味道來。
後來才得知,巫山吃的回鍋肉用的是他們當地的一種特色豬肉,這種豬叫榮昌豬。
1985年以前,巫山當地農民交統購豬時,交上去的都是生長速度快、體重更大的長白條,而自己家裡吃肉的話,養的都是這種生長緩慢但肉質絕佳的榮昌豬。
“獅子頭、黑眼膛、羅漢肚、雙脊樑,騾子屁股尾根粗,嘴短三道箍”,是當地人對榮昌豬體態的形容。
這種大小適中、憨態可掬的榮昌豬,因為名貴,再加上大多數都有著一對黑眼圈,被當地人稱之為不吃竹子的“大熊貓”。
羅有福受他見多識廣的大女兒和大女婿的啟發,決定開始養豬,就養那種肉質鮮嫩、口感好的榮昌豬。
有了這個目標後,他一改頹廢的狀態。
第一步就是“修地球”,也就是鋤田耕地種莊稼。
如果是在舊社會,羅有福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大地主。
他有著種不完的田。
白柳樹埡屬於高山,沒有水田,但漫山遍野都是土層肥厚的高山緩坡旱地,盛產玉米、土豆、紅薯及蕎麥等等。
因山高路遠,交通閉塞,所以白柳樹埡地廣人稀,原有的三戶人家分享了這裡近五六十畝旱地。
羅有福家六口人,父母雖年歲已大,兩個女兒也外嫁了,但戶口都在一個本兒上。所以,光是村上分給他們的土地就有二十多畝。
後來,兩戶鄰居都在1995年前後,舉家遷往了魚米之鄉天門市。他們兩家人原有的幾十畝土地,山下的人不願意跑這麼遠來耕種,逐漸成了荒地,東一塊西一塊到處都是。
雖撂荒、休耕多年,長滿了雜草,但只需稍作整頓就是肥沃的土地。
羅有福準備大幹一場,在這些土地上種上玉米、紅薯和洋芋,為養豬做準備。
他的第二步就是專程次去了一趟重慶巫山,從當地精心地挑選了三個母豬一個牙豬共計四個地道的榮昌豬娃,用專門的竹籠子裝好,放在大巴車車頂的貨架上,一路上餵食喂水,跋山涉水地帶回了三姓寨的官坪白柳樹埡。
從此後,磚瓦匠變成了豬倌,精心地伺候著那幾頭豬,一年也下不了幾次山。
那一年,已經到了跨世紀之前的最後一年——1999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