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第1/2 頁)
---hqszs
回復[98]:然而,員警經偵查偶然發現夏詠昱已失蹤多時,馬上敏銳地感到不對勁,比對過失蹤日期後,即聯想到夏詠昱很可能就是三月底連續命案的那具無名屍體‐‐無論外型、特徵,兩者均極為酷似。在街坊鄰居的指證下,突破性地確定了屍體身分。
案情緊接著急轉直下,為調查夏、鍾二人的關係,警方決定搜尋夏宅,沒想到卻發現更離奇的事情‐‐一片混亂、似遭人破門而入的夏宅三樓書房,俯躺一具橫死的年輕女子屍體。女屍生前並沒有遭強暴的跡象,但兇殘至極的殺人手法令人髮指,除屍身慘遭開腸破肚外,各種臟器亦被拖出體外,棄散在書房各角落。
命案現場中留有一隻女用皮包。皮包中除了有女屍的身分證件‐‐她名為張織梅,現年二十一歲‐‐外,警方更意外發現一把警用制式手槍。
這支硝煙味仍存的手槍顯然在不久前曾開過火,而槍號證明瞭它就是吳劍向的佩槍,彈道分析報告顯示穿過湯仕敬頭顱、埋入牆中的子彈,亦是從這把槍的槍口射出的。
搜查至此,警方終於宣佈破案。鳳山市波蘭摩門教徒湯仕敬槍擊命案,自現場連袂逃脫的一男一女,就是吳劍向與已死的張織梅。
地院檢察官以涉嫌鍾思造、夏詠昱、湯仕敬及張織梅命案起訴吳劍向。不過,雖然檢方提出的殺人罪證歷歷可陳,卻仍遲遲無法將吳劍向定罪。
原因是,沒有動機。
辯方律師指出,吳劍向與四名死者完全沒有交集。事實上,警方根本找不到吳劍向殺害鍾思造的理由。毫無證據顯示他們曾經認識。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他和其他三人身上。不,更正確地說,他們五人,無論任何一人皆與其他四人沒有交集。
再者,吳劍向受捕後的自白,顯示他的精神狀態極為異常。他的證詞內容,充斥著魔法、催眠術、夢境、召魂術以及潛意識等無稽之談。儘管吳劍向的某些說法合於現實狀況,但卻違背了一項物質性證據‐‐警方找不到那捲dv帶,包括複製備份的vhs帶。另外,警方還查得,張織梅的工作原是陪酒女郎,男女關係本就複雜,數月以來則行蹤不明;她確實曾於一九九九年年底至歐洲旅遊,但卻查不出同行男子的身分,也查不出馬爾他島上的焦屍事件是否屬實,只能推測兩人為掩人耳目,當時並未搭乘同一架班機。
最後,湯仕敬的簽證並無問題,他更不可能已經存活五百年……湯仕敬只是個在鳳山市區隨處可見、總騎著腳踏車四處傳教的平凡教徒。他對教會確實非常虔誠熱情,矢志奉獻一生於斯,但這和其他教徒並無太大差異。
辯方律師打算據此宣稱吳劍向已罹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所有的命案都是在他發瘋失神之際、無意識間犯下的,準備向法庭爭取減刑判決。
在判決未定即引起爭議不斷的軒然大波之時,地院同意醫學專業人員的建議,暫時將吳劍向送往醫院,接受精神治療。
換句話說,吳劍向的法庭自白,也就是他在病院裡告訴我的故事,極可能全是妄想‐‐他腦海中自編自導的妄想。
時事雜誌《高雄獨家第一手》的主編謝海桐是小我兩屆的大學學弟,與我同是&ldo;潮聲社&rdo;的社員。我們在社團結識,許多想法頗為契合,因此畢業後也時有聯絡。
&ldo;潮聲社&rdo;並不是熱門音樂社,而是一個專門吸引新詩創作同好的小社團。由於中山大學臨近西子灣,時時善變的潮汐升落就是學校校景的一部份,本社成員們經常坐在岸邊堤石,面朝夕陽餘暉吟唱長詞短句,與潮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