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5 頁)
⑦萊斯居葉:下文中將提及此人。
⑧布魯納(一七六三——一八一五):法國元帥,效忠拿破崙;後被阿維尼翁的保皇分子殺死。
於是我心中感到非常悲哀,我就開始寫了;可是剛寫了幾行,我發現,在我的手中,小說家的羽毛筆不由自主地讓位給了歷史學家的雕刻刀。
那麼,就讓我們身兼二職吧:讀者,請把前面的十頁,十五頁,二十頁給歷史學家吧;其餘的留給小說家。
因此讓我們來講幾句關於阿維尼翁的話,我們奉獻給大家的這本新書的第一幕就是在阿維尼翁開場的。
在讀我們下面就要講的故事以前,也許最好先聽二聽法國曆史學家弗朗索瓦·努吉埃說的話。
“阿維尼翁,”他說,“它的古文化是高貴的,它的位置是舒適的,它的城垣是壯麗的,它的土地是肥沃的,它的居民是和藹可親的,它的宮殿是華麗的,它寬大的街道是漂亮的,它的大橋的結構是巧妙的,它的商業是發達的,它在全世界都是赫赫有名的。”
如果我們對這個城市的看法和弗朗索瓦·努吉埃不盡相同,但願他的亡靈能寬恕我們。
熟悉阿維尼翁的人會告訴我們到底是歷史學家的看法正確,還是小說家的看法有理。
首先,把阿維尼翁看作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城市,也就是說是一個苦難深重的城市是正確的;給它帶來政治仇恨的宗教紛爭的時代可以上溯到十二世紀。文多山的山谷為逃出里昂的彼埃爾·韋爾多①和他的韋爾多派教徒提供了隱蔽所。這些新教徒的祖先,以阿爾比居民的名義,要圖盧茲伯爵——萊蒙六世②拿出了在朗格多克③所擁有的七座宮堡,使羅馬教廷蒙受了損失。
①彼埃爾·韋爾多(?——約一二一七):中世紀基督教韋爾多派創始人。傳原為里昂富商。一一七0年變賣家產,賙濟窮人,並開始傳教。主張改革教會,簡化儀式。追隨者被稱為“里昂窮人”,或“韋爾多派教徒”。被羅馬教皇路濟烏三世開除教籍後離開里昂,轉往法國南部及義大利等地山區牧民中活動,死於波希米亞(今捷克斯洛伐克境內)。
②萊蒙六世(一一五六——一二二二):又稱圖盧茲伯爵,
③朗格多克:法國古地區名,介於阿基坦盆地和地中海中間。
阿維尼翁在幾個最高行政官的統治之下是一個強大的共和政體,它拒絕臣服於法國國王。一天早晨,路易八世①——他覺得,像從前西蒙·德·蒙福爾②那樣以十字軍③來對付阿維尼翁,要比過去菲利浦-奧古斯特④對付耶路撒冷⑤更為容易——,我們說,一天早晨,路易八世來到了阿維尼翁的城門前,要求進城。他平舉長矛,頭戴盔帽;軍旗招展,號角齊鳴。
城市居民不同意他進城;作為最後的讓步,他們同意法國國王除去頭盔,高舉長矛,只展開國王的旗幟,以和平的方式進城。國王開始圍城:這次圍城歷時三個月,在此期間,據編年史記載,阿維尼翁城市的居民和法國兵士箭來箭去,互有傷亡。
阿維尼翁最後投降了,路易八世把聖天使堡⑥的羅馬執政主教帶進了他的軍隊裡;由執政主教提出的條件苛刻而專橫,可稱是真正的教士的條件。
阿維尼翁居民被勒令要毀去城牆,填平壕溝,拆除三百座箭樓,交出船隻,燒燬他們的戰爭物資。此外,他們還要付出巨大的賠款,發誓棄絕韋爾多派的異端邪說,在巴勒斯坦維持三十個全副武裝的軍人給養,為他們提供裝備,盡力使基督的墳墓免遭損毀。最後,為了監督這些條件的履行——與此有關的詔書,還可以在城市的檔案裡找到——還建立了一個苦修會,這個苦修會在經過六個多世紀以後,至今還存在著。
①路易八世(一六0一——一六四三):法國國王(一六一0——一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