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第2/3 頁)
約翰&iddot;瓦塔基斯晚年患有嚴重的間歇性癲癇,於1254年11月3日去世。[69]他對其祖國的巨大貢獻得到了高度評價。其去世半個世紀後,他被封為聖人,此後直到現代,在南菲宏的馬格奈西亞教堂每年都為約翰這位大慈大悲的神聖皇帝舉行&ldo;紀念日儀式&rdo;。這裡是他最後去世的地方,也是他生前特別喜歡居住的地方。[70]
第三節 光復的序幕
約翰&iddot;瓦塔基斯透過勝利的鬥爭已將大部分拜佔廷領土統一,並建立起拜佔廷帝國已久違了的國內政治的良好狀況。其繼承者塞奧多利二世(theodore ii,1254~1258年在位)將表明,尼西亞帝國在文化上絕不比古代拜佔廷帝國遜色。約翰&iddot;瓦塔基斯曾積極促進帝國的文化發展,並始終對學問保持濃厚的興趣。其子塞奧多利二世是著名學者尼基弗魯斯&iddot;布萊米迪斯的學生,他本人就是個文人和多產作家。他繼位之前就積極投身學術探索、哲學研究和神學思考。塞奧多利二世在繼位時承繼了其母親的姓氏拉斯卡利斯,使尼西亞帝國的宮廷成為人文主義者的中心,尼西亞被比作古代的雅典。[71]大批學者雲集在他們有教養的君主周圍,尼西亞帝國經歷了文化上的復興,這使人想起&ldo;生於皇宮紫色寢宮的&rdo;君士坦丁七世時的歲月。但是他與後者不同,塞奧多利二世因患可怕疾病而殘廢,他像其父親一樣遭受間歇性癲癇的折磨,而且更為嚴重,疾病消耗了其生命力。儘管如此,他仍然不失為一個學者,而且是個事必躬親的人。他對帝國官員有很高的要求,親自指導處理政務,並按照其最好的想法去做。他果斷堅持拒絕帝國貴族的要求,因此,招致了他們極大的敵意。他也不太重用有特權的顯貴,其主要顧問是一個出身低賤的朋友喬治&iddot;穆扎倫(e uzalon)。他設法控制教會,就像他已經控制了國家一樣,他任命了一個心胸狹小的苦修教士阿森尼烏斯(arseni)為大教長。他對羅馬採取謹慎小心的政策,對其父親的教會統一政策沒有什麼好感,並拒絕希臘教會對羅馬教會的任何讓步,主張如果接受任何統一,雙方的關係就只能建立在權利平等的基礎上。在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他這個皇帝應該擁有作為帝國仲裁人的決定權。[72]這種不妥協的強硬態度顯然是約翰&iddot;瓦塔基斯成功的外交政策的延續,這一成功的政策似乎不再需要為恢復君士坦丁堡而爭取教皇的支援。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