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2 頁)
看著面前的白淨郎君一臉暗灰,連手上也染了不少,知曉是煎藥之故引起,心裡感嘆無論古今做官果然是多數人的第一夢想。這個後世有名的醫聖,現在不也是為了仕途晉升,對自己那隨意提起的舉薦,感恩戴德嗎?
伏泉趕緊扶起醫聖,口中說道:&ldo;先生無需多禮,這是先生應得的,非泉一人之功。在吾看來,雒陽百姓之命若無先生,皆休矣,區區孝廉怎可比及?先生濟世救人,以人為本,此乃大義也。&rdo;
&ldo;濟世救人,以人為本,至理良言也,仲景受教,謝過郎君。&rdo;
後來,幾人入了屋,於案几上跪坐交談。
談論之餘,華佗言道:&ldo;雒陽受災百姓雖有朝廷賜予受災家屬一人谷三斛,死者家屬錢兩千,然此次大水淹沒雒陽良田無數,城中權貴存糧亦多,卻因家中人口眾多,不免不足,加之奸商囤積居奇,致使糧價升漲,等疫情一過,恐今年難過。&rdo;
伏泉默然,此事他也知曉,卻無太多辦法。於忠父子就是例子,其母遇水而亡,兩人得了朝廷錢財,沒有第一時間買糧食,卻是葬了其母。並且古人尤愛厚葬,無論貧富,所以才有他們後來進雒陽討活的事情,更何況他人,或因他事用了錢財,糧價又漲逾難苟活。
怪朝廷乎?不怪,漢時兩千錢不是小數目,谷三斛亦不算少,而且天子腳下,貪汙難生,加之光祿勛楊賜幾人都是家資無數,盛傳清名,更不會縱容貪墨。
這時糧食價格相差不大,粟、麥、谷等,也才百餘錢爾,縱使漲價也至多近兩百錢。漢代一石約為十五公斤以上,而且漢代百姓多為一日兩頓,所購糧食勉強維持,也夠其食用近半年,足夠挨過今年等待明年春種。
等到兵卒送來飯食,菜色葷素搭配,倒也算可口,問了兩人百姓現在所食是否也是如此,得到的回覆令人唏噓,他們也只是吃谷而已,至於菜色只能看自家存糧有餘。
未吃多久,外面傳來一陣爭吵聲,幾人對視一眼,皆以為出了大事,便匆匆出去。走到聲音源頭才知道,竟是被兵卒隔離的災民私下爭吵,原因只是兩人無聊鬥嘴,相互出言不遜,進而引發械鬥。
&ldo;王五郎,汝父卑鄙,傷了吾叔,今次河伯收了其命,正是天理,汝為何還糾纏不清?&rdo;說話的是一散發男子,此時他正拿刀橫擋胸前,抵抗對面男子攻勢。
&ldo;豎子!先父縱有不是,亦非汝這黃頭小兒可言。汝敢如此放肆?以為吾刀不快?&rdo;
話剛落下,對面男子勃然大怒,又是一刀砍下。他雖然知道父親行事不堪,可當著兒子的面辱及亡父,天下再也沒有比此事更加失禮的行為了,只見他眼眸赤紅,大有不殺辱父之人不罷休的意思。
想來兩人本是舊識,吃飽撐得,一方侮辱了對方的混帳父親,另一方氣憤不過,只能拔刀相向。眼見雙方愈演愈烈,大有對方不死不罷休之意,加之附近圍觀群眾叫好,更加助長被辱父的王五郎的氣焰,局勢愈發不可收拾,然而伏泉一時之間卻想不到太多辦法。
兩漢時期,復仇之風興盛,蓋因《春秋》之義,子不報仇,非子也。著名的襄公大仇,九世報之更是影響深遠,因此常有辱及父母長輩親友者,被仇殺。東漢時,復仇之風雖減,不復先前,但仍盛行,加之社會對復仇者的同情與支援,官吏如果給復仇者減刑甚至釋放,會得到百姓讚賞,所以甚少懲罰。
本想讓身邊兵卒阻止,然而那屯長看了眼伏泉後卻不以為意,眼中興奮看著場中打鬥二人,無意阻止。連維護巡邏的漢軍如此縱容,何論百姓?
此時場上戰況異常激烈,王五郎出刀愈發猛烈,而對面之人雖在抵抗,卻多是在阻擋,並無攻擊之勢,口中連連出言,希望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