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2 頁)
太祖在軍中甚喜閱經史,後遂能操筆成文章。嘗謂侍臣曰:&ldo;朕本田家子,未嘗從師指授,然讀書成文,釋然開悟,豈非天生聖天子耶?&rdo;{12}
‐‐‐這麼自吹自擂似乎有點厚臉皮,不過,從中倒可見他以讀書為善美、崇文尚學的態度。
幾乎每克一地,朱元璋都不忘招賢求士,禮聘知識分子。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下徽州後召耆儒朱升問時政,而得到&ldo;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rdo;的建議,令朱元璋在整體戰略上深受啟發。他在採石訪得儒士陶安,也很急切地徵詢陶安的政治見解,陶告訴朱元璋:現今群雄並起,但他們所想所要都&ldo;不過子女玉帛&rdo;,他建議朱元璋&ldo;反群雄之志,不殺人,不擄掠,不燒房屋&rdo;,&ldo;首取金陵以圖王業&rdo;。朱元璋聞言大為感奮,贊道:&ldo;好!&rdo;(《國初事跡》)《明通鑑》也記述有朱元璋與儒士唐仲實的類似談話,看來這種故事發生頗多。訪賢問士的結果,使朱元璋感到自己的眼界和心志大為提高,也深深認識到知識分子對他成就王業的戰略意義。據說,胡大海打太平府時找到一個叫許瑗的儒士,派人送來見朱元璋,&ldo;太祖喜曰:&l;我取天下,正要讀書人!&r;&rdo;{13}此語足見朱元璋看重&ldo;讀書人&rdo;(知識分子),不是擺姿弄態的政治作秀,亦不僅僅是因為一時一事倚用其謀策,而是出於&ldo;取天下&rdo;這一長遠戰略。
草莽之雄朱元璋 草莽之雄朱元璋(6)
至正二十年,朱元璋的事業有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其標誌就是,這年三月,他成功地將劉基、宋濂、章溢和葉琛延入陣營。這四人聲望素著,才智、文章、學問,皆一時泰斗,堪稱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他們連同早些時候在滁州加入的李善長,組成了一個絕對超一流的朱氏智囊團。以這些人為中堅的知識精英,不單單在戰爭中為朱元璋運籌帷幄,更從法律、政制、禮儀、財稅等諸多方面為未來明帝國制訂和確立了一整套的秩序。明代的後世批評家回顧說:
漢高祖謂:&ldo;吾能用三傑{14},所以有天下。&rdo;……我明聿興,公侯爵賞數倍漢朝:李韓公{15}之勛烈無異蕭何,徐魏公{16}之將略逾於韓信,劉誠意{17}之智計埒【等同,並立】於張良……我朝開國元功,視漢高尤有光矣,大業之成,豈偶然哉!{18}
這的確說到了點子上。
近代明清史大師孟森先生論述明之立國的獨特意義,講了三條:第一,&ldo;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rdo;;第二,&ldo;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rdo;;第三,&ldo;一切準古酌今,掃除更始&rdo;,有大量制度創新,開啟中國歷史新階段‐‐‐&ldo;清無製作,盡守明之製作&rdo;,&ldo;【清人】除武力別有根柢外,所必與明立異者,不過章服小節,其餘國計民生,官方吏治,不過能師其萬曆以前之規模&rdo;。{19}這三條,都突出了&ldo;明之得國,非得之&l;天&r;,而得於&l;人&r;&rdo;。這當中&ldo;人&rdo;的因素,除開&ldo;得民心者得天下&rdo;這個永恆、絕對之真理外,最能顯出明代立國具體實踐特色的,是明太祖在戰爭階段就有意識地積極地構築其&ldo;有機知識分子&rdo;階層,從而使新政權一建立就形成完備而堅實的文化基礎。
其他不說,單&ldo;黃冊&rdo;、&ldo;魚鱗冊&rdo;兩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