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頁)
但是,這份&ot;開邊策&ot;有一個明顯的缺點,似乎眼光不足,王樸只想到了南攻的策略,並沒有想過對北方政權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他當時以為,只要依靠南唐的富庶,就能掉轉頭來輕鬆滅掉北方的王朝。但事實卻是,這種&ot;以為&ot;是井底之蛙的淺見。
954年,周世宗親徵北漢。北漢藉助契丹的力量擊敗了周世宗的先頭部隊,周世宗只好班師。五年後,周世宗再度親徵,攻擊遼國。開始還非常順利,但當到達遼國主力部隊所鎮守的幽州時,多年來與契丹打交道的後周將領們膽怯了。這些將領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已經清楚地看到了南北諸敵的差異,他們對契丹兵的驍勇和騎兵的神出鬼沒膽戰心驚,強烈建議周世宗返回。周世宗見天時、地利和人心都對自己不利,又加上自己患了重病,只好就此罷兵。
到了趙匡胤準備統一全國時,他比周世宗聰明多了,他採取了&ot;南征北御&ot;的統一策略。這一策略其實就是在統一戰爭的戰略行動中,先對南方諸國採取攻勢,對北方的北漢和遼採取守勢,等削平南方割據勢力之後,再轉攻北方。對南方諸割據勢力攻擊,於當時的宋朝來講,已經不是問題。最為關鍵的是,在對北方的守勢問題上,怎麼守、守多久,卻是宋朝的一個大問題。
趙匡胤登基的第二年,在&ot;北御&ot;問題上,他召見了華州團練使張暉。這位皇帝也玩當初見趙普那一套,他對張暉說,自己想攻取太原。張暉傻乎乎地極力反對,他認為,北漢經歷了太多的戰亂,此時已是凋敝不堪。攻取這樣一個地方等於給自己背上了一個龜殼。最為重要的是,此時北漢有遼國撐腰,大宋根本就沒有這個實力攻取它。
趙匡胤這才下定決心實施&ot;南征北御&ot;策略,首先,選派稱職的大將駐守邊關;其次,運用多種手段減耗北漢國力;最後,與遼國締結盟約,將有力的自衛與主動的締和相結合,以求與遼建立緩和的邊境氣氛。
果然,這種戰略構想經過不斷充實完善,得到了有效實施。趙匡胤在位的十六年間,不僅完成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地位的艱巨任務,而且消滅了南方大部分割據勢力。宋朝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完全是仰賴於&ot;南征北御&ot;戰略的正確制定與有效實施。&ot;北御&ot;為&ot;南征&ot;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證,而&ot;南征&ot;又為將來的&ot;北御&ot;創造了條件。
後來,趙光義親徵北漢,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勝還朝,正是因為趙匡胤實施了對北漢的減耗國力的策略,才使北漢被宋軍輕鬆拿下。
但是,趙匡胤的這一戰略思想,卻讓他的後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偏袒一點來說,這是趙匡胤的先易後難,刻薄一點來講,這是趙匡胤的投機取巧,自己先解決容易的,把難的事留給後人。
當宋太宗於雍熙三年(986年)對遼國進行徵討時,遼國已立國六十年,其版圖之大,相當於北宋的兩倍以上,其國力之強,曾於947年輕而易舉地滅掉了後晉政權。趙匡胤當初大概是一根筋,他想到了自己的發展,難道就沒有想到人家也在發展嗎?
這大概就是他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趙光義而不傳給兒子的最根本原因,因為他知道兒子是個飯桶,弟弟的才能不亞於自己,或許真能讓大宋統一。這當然是出自公心,他的私心或許就是,把難事留給弟弟總比讓親生兒子受苦受累好得多。
另外,在他臨終前,只有弟弟趙光義在場,他對弟弟的瞭解讓他做出了這個使後人無法猜透的決定。
燭影斧聲
許多人都對&ot;燭影斧聲&ot;這樁疑案有所瞭解,它確實可稱得上是千百年來的一大懸案,即使是現在,在許多人看來,都是不可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