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第1/2 頁)
成吉思汗選擇了窩闊臺作為接班人是明智的,他平時對兒子們傳授的團結就是力量的教育在他死後起到了大作用。
他死後,窩闊臺、貫由、蒙哥三個可汗時代,都得到了家族成員的服從、尊敬和支援。特別是窩闊臺汗同他的兄弟察合臺、拖雷之間的互相尊重、關心、愛護和支援都是發自肺腑的。窩闊臺病重時,拖雷居然禱告上天,希望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哥哥的康復。
《世界征服者史》中談到成吉思汗時,有這樣的話:&ot;成吉思汗的子孫超過萬人,他們各有自己的職位、軍隊和裝備。他們之間融洽一致。與別的國王相比較,看看兄弟如何相互殘殺,子如何謀害其父,即知他們註定被擊敗、被征服,直到權勢土崩瓦解為止。但成吉思汗的子孫中繼他為汗者,依靠相互協助和支援,征服全世界,徹底消滅他們的敵人。&ot;
可謂一語破的。
滅金
成吉思汗與金國有仇,而且是大仇。很早以前,成吉思汗的祖宗俺巴孩汗被金國釘死在木驢上,蒙、金就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後來,金統治者又對蒙古民族壓迫、剝削,致使蒙古民眾對金朝恨之入骨。1206年,成吉思汗就開始了進攻金國的準備。1211年初,他獨自一人登上高山,禱告上天,希望上天幫助他為被金國殘殺的祖先報仇雪恨。然後,開始向金國宣戰。
這次攻金共用了六年時間,成吉思汗親自統兵打仗,直接指揮了十多次大戰,殲滅金軍主力上百萬,攻下了金國的半壁江山,獲得了難以計數的戰利品。
1217年秋,成吉思汗授權大將木華黎指揮攻金戰爭。金國為了集中力量抗蒙,把數十萬主力部隊屯駐在潼關附近,並沿黃河兩千餘裡,分為四段,派二十萬精兵堅守,於是,形成了蒙、金隔河對峙的局面。成吉思汗滿以為可以親眼看到金國的滅亡,但是直到死也沒有聽到任何關於金國的好訊息。所以,他在臨終時留下遺囑:&ot;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ot;這就是著名的聯宋滅金戰略計劃。其實,想要實現這一計劃就必須滅掉西夏。只有如此才能掃除滅金障礙,解除翼側威脅,開啟滅金通路。
成吉思汗在世的最後一個月,蒙古軍已經對西夏都城中興府圍攻了半年。1227年六月,被困的西夏國君絕望地與蒙古人協議投降。成吉思汗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但還沒有等西夏國君到來,他就死了。臨死前,他對兒子和大臣們說:&ot;不要把我死的訊息傳出去,以免有變。等西夏人來了,全部殺掉。&ot;
他的兒子們很聽話,當党項君主根據議定的投降條款出現在城頭時,他們突然宣佈了大汗的死訊,並立即殺死了党項君主,洗劫了中興府。
兩年後,窩闊臺才正式被忽裡勒臺大會承認,正式稱汗。這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成吉思汗遺囑的欠考慮之處。這位大汗重溫父親的遺囑,開始了假道於宋、聯宋滅金的行動。
雙方達成協議,金亡以後,河南地歸宋,河北地歸蒙古。1134年十二月,蒙古軍攻下南城,金國最後一位皇帝哀宗自縊。至此,統治中國北部長達一百二十年之久的金朝,在蒙、宋聯軍進攻下宣告了滅亡。成吉思汗的接班人窩闊臺的滅金戰爭實踐,使成吉思汗的&ot;臨終遺言&ot;終於得到了實現。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成吉思汗的滅金大戰略思想,就會發現,他是個天才。首先,他對蒙、金戰略態勢的分析上表現出了他具備洞察全域性的能力。1227年,在蒙、金雙方力量對比上,金軍主力還有數十萬,而蒙古軍只有十二萬九千人,顯然是眾寡懸殊。而且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