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第1/2 頁)
如果不從時間上來講,有這麼幾件事也完全可以證明劉禪非庸劣之輩。
魏國大將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連而逃亡入蜀。他的父親夏侯淵就是被蜀將黃忠所殺掉的,他能逃到蜀國來,足見其已是走投無路了。但劉禪在接見他時,卻只淡淡地說:&ot;你父親是被反間計所殺,並非是我先人直接謀害的。&ot;只是輕描淡寫的寥寥數語,就讓夏侯霸放下心來。
諸葛亮死後,安漢將軍李邈上書,含沙射影地詆毀諸葛亮有不軌之心,他本以為這樣做會迎合主忌權臣的心理。誰知劉禪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李邈處死。
同樣是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即就廢除了丞相制度。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我們現在無從得知,這到底是誰給他出的主意。但如果無法得知,那應該就是劉禪所為。試想,能做出這樣一種政治安排的人難道會是庸劣之主嗎?
既然劉禪不是庸劣之主,作為&ot;鞠躬盡瘁,死而後已&ot;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什麼遲遲不還政給劉禪呢?
難道是劉備的遺囑中另有玄機?還是諸葛亮另有苦衷?
何以不交權?
諸葛亮從劉備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但這個爛攤子經過他幾年的整治後開始出現了生機。而當初劉備託孤說得也很清楚:&ot;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ot;很顯然,劉備表面上是告訴他有兩個選擇,第一,你可以輔佐劉禪你就輔佐,如果不能輔佐,你就取代他。當然,這純粹是扯淡。首先,劉備知道劉禪可以輔佐;其次,諸葛亮不會做出取代劉禪帝位的事情來。
事情也正如劉備所說的那樣,劉禪是個可以輔佐的人。但是,&ot;輔佐&ot;一詞與&ot;取代&ot;完全是兩回事,諸葛亮從劉備死後獨攬大權一直到死,始終不肯放下手中的權力。劉禪等於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國執政者。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權力,是因為劉禪對朝政不熟。這又是無稽之談了。首先,劉禪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太子教育,但跟隨劉備多年,總有些耳濡目染,絕不至於如諸葛亮所言的那樣,在朝政上一無是處。
任何一個帝王的治國經驗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諸葛亮不會笨到不知道這一點。他越是這樣就越會讓後人覺得他有私心,可諸葛亮的確沒有私心,在劉備那樣的人手下,如果有半點私心,早就被清除出去了。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直到死才把政權還給劉禪呢?
大概有如下原因。第一,諸葛亮的確是任重而道遠,劉備戰敗而死,不僅僅是丟了一個荊州那麼點代價。蜀國自劉備死後,人心不安,士兵數量急劇下降。這都是一個國家潛在的不安定因素。諸葛亮的《出師表》裡談到:&ot;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ot;這段話很有深意,諸葛亮自我解釋了劉備為什麼要託孤給他,因為他謹慎小心。此時的蜀國必須要由這樣一位謹慎小心的人來主持,才能轉危為安。所以,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此時的蜀國內外交困,危機四伏。《出師表》也談到:&ot;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ot;諸葛亮可不是小題大做之人,他能這樣說,就說明現實的確如此。當時,諸葛亮不但面臨著&ot;北邊有曹魏,虎視眈眈;東邊有孫吳,不懷好意&ot;的外部壓力,還有很讓人擔心的內部壓力。
此時的蜀國,隨著一批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先後去世而變得人才匱缺。三國時期,誰用人才,誰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