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第2/2 頁)
恪也沒有因為未被立為太子倖免於難。後來,長孫無忌輔立李治,藉口&ot;謀反案&ot;殺掉了李恪,他這樣做的目的是&ot;以絕眾望&ot;,從而穩定外甥李治的統治。
最終,唐太宗無奈之下把目光投向了第五子李忻,但這個兒子也不是好人。為了讓李忻成材,他把李忻身邊的長史換掉,讓敢於犯顏直諫的權萬紀任長史。可就在貞觀十七年(643年),李忻派刺客殺了權萬紀,發動叛亂,結果失敗被殺。第六子李愔是個享樂主義者,他所在的州縣百姓恨不得殺了他,這樣一個人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把江山交給他的。第七子李惲,因被人誣告其謀反,惶懼自殺。第八子越王李貞,聽他講話直覺他是個絕對的好人,但看其做事卻是個絕對的小人。唐太宗最終還是把眼光投向了最後三個兒子:第十子紀王李慎,雖然聰明好學,可惜是個懦弱無能的膽小鬼;第十三子趙王李福平庸無能;第十四子曹王李明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本事,而且在太宗晚年,與庶人串通謀反,被貶黔州。
那麼,剩下的也只有李治了。
由上可知,唐太宗選擇李治是無奈之舉,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手中已經沒有了候選人,其次就是朝廷重臣長孫無忌的影響力。
中國有句俗語叫&ot;有其父必有其子&ot;,可為什麼唐太宗的兒子們卻如此不爭氣呢?當初,唐太宗不是沒有對他們進行教育,他經常在宮中親自盤馬彎弓教育諸子,告誡他們不可忘了李氏家族的傳統。他還親自為太子擇飽學如於志寧、孔穎達等人為師,但一切措施都無濟於事。這位英明蓋世的皇帝肯定認識不到,導致他的兒子們一個個腐化墮落的滅亡之咎,全在&ot;家天下&ot;的宗法制度。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