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第1/2 頁)
成吉思汗和他的後繼者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他們不懂得借鑑歷史經驗。後來許多元朝的皇帝都尊重孔子,也經常會提到前代的事,但對於一個有著&ot;長生天&ot;崇拜,並且所向無敵的軍事帝國的當家人來講,前代的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他們不是不想借鑑,而是不屑於借鑑。這也是元朝為什麼會成為短暫王朝的一個主要原因。
明太祖遺囑:最失誤的政治遺囑
朱元璋早在登基後的第二十三年就開始了後事安排,這個時候的後事安排就是血洗功臣,大封同姓王。這位農民皇帝在後事安排上似乎很矛盾,一方面,他挑選的接班人都仁義孝悌,並為接班人清除各種障礙;而另一方面,他卻為接班人樹立了一個最大的勁敵--燕王。臨死前,他大概確實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遺囑中講明,不許親王們進京弔喪。但這最終也只能是權宜之計。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明史太祖本紀》
朱元璋早在登基後的第二十三年就開始了後事安排,這個時候的後事安排就是血洗功臣,大封同姓王。這位農民皇帝在後事安排上似乎很矛盾,一方面,他挑選的接班人都仁義孝悌,並為接班人清除各種障礙;而另一方面,他卻為接班人樹立了一個最大的勁敵--燕王。臨死前,他大概確實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遺囑中講明,不許親王們進京弔喪。但這最終也只能是權宜之計。
李淑妃之死
洪武三十年(1397年)十二月,朱元璋突然就病倒了。這一年他已經七十歲,按照古代中國人的說法,七十歲是個坎兒,如果能順利過關,就可一路暢通地活到七十七,但當時很少有老人能平安過了這個坎兒。朱元璋躺在床上,想著還有什麼沒有料理。想來想去,他想到了李淑妃。
李淑妃是已過世的太子朱標的母親,朱元璋的皇后馬皇后去世後,就讓李淑妃代攝六宮事。其為人明敏,遇事有斷,可謂朱元璋的&ot;賢內助&ot;。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為謀帝位,曾經拉攏引誘李淑妃。李淑妃卻委婉謝絕道:&ot;我不過是一嬪妃,所能做的不過是為皇帝處理好後宮之事,至於儲位大事,非我本分事。&ot;
朱棣碰了一鼻子灰,李淑妃的美名卻因此事被朝廷上下所知。朱元璋在這個時候想到了她,並不是想到了這件事,而是想到了唐高宗的老婆武后。
武則天竊取大唐天下,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年幼,朱元璋不想讓武后之事重演,對於他來講,經過十六年的艱苦開建立立大明,又經過三十年的整頓,才讓朱家天下根基穩固,絕對不能讓這辛苦而得的成果落入他人之手。
就在他覺得自己要死掉時,他找來李淑妃的兩個哥哥,請二人吃飯。兩人誠惶誠恐,因為此時朝廷內外都知道皇帝得了很嚴重的病,很可能就要掛了。在這個時候請他們兄弟吃飯,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兩人來到便殿,一眼就見到了椅子上精神委靡的老皇上,旁邊站著自己的妹妹李淑妃。朱元璋看到兩人到來,賜座,很小聲地問李淑妃:&ot;你跟我有十多年了吧?&ot;
李淑妃點頭。
朱元璋也慢慢地點了點頭,說:&ot;這十多年真是難為你了,現在,你就去見見二位哥哥,儘儘骨肉同胞的情誼吧。&ot;
李淑妃明白了,老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