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女性(二)(第1/2 頁)
當時的魏來自然是十分慶幸自己出生在了一個開明、溫暖的家庭裡,這也是她個性開朗、自信的動力來源。
只不過,她一直很好奇母親口中的和自己有過同樣經歷的大姨是怎樣度過曾經並不開放的時期的。
年長她整整30歲的魏如楠出生在1966年的東北小縣城,與如今的原清縣不同,30年前的原清縣遠不如現在這樣經濟發達。
倒不如說,30年前的大環境都是閉塞且落後的,尤其,是坐落在東北的一個小小的城鎮。
2.
1972年,計劃生育在東北進行得如火如荼,按照後來五十多年的記載,東北確實是全國上下將計劃生育中的獨生子女政策落實到極致的土地。
好在魏家最後一個孩子生在了獨生子女政策出臺之前——
剛好是魏如楠6歲的時候,她有了一個弟弟,魏振剛。
周圍鄰居來道賀的同時,都會夾槍帶棒的暗諷一句:“唉呦,老魏這下子可終於如願了吧?總算得了個兒子,雖然是三家拐,可總比湊成一桌四條腿好啊。”
這三家拐,指的是老魏的三個女兒。
魏如楠,魏來楠,魏想楠,單憑這名字就能體現出魏家父親對“男孩”的執念與殷切。
像鄰居們揶揄的那般,老魏也怕生出第四個還是女兒——俗話說的話,一張桌子四條腿,在生女兒這件事上,肯定是要湊齊一桌麻將之後才能生出兒子。
但憑魏家的條件,最多隻能承受4個孩子,再添個變成5,那怕是真要累得直不起腰了。
可即便如此,老魏也還是想要賭一賭,他和老婆決定生到第4個,假設——假設要還不是男孩的話,他就回去關里老家抱養一個男娃回來,甭管是不是自己的種,但凡從小養的話,就算是條狗,也能當做是自己親生的了。
好在老天開眼,第四胎是個男孩了!
魏家夫妻喜極而泣,還極為大手筆地煮了一鍋土雞蛋分給鄰居,並奔走相告這次是兒子,當真是四處分享著自家的喜悅。
大家也都說著喜慶話,畢竟所有人都知道老魏想兒子想得都要瘋魔了,什麼土方子都用過,老魏媳婦也整日求神拜佛,自己捨不得吃豬肉,都要切下一條五花拜在送子娘娘的像前。
唯獨魏如楠姐妹三人體會不到這其中的歡喜。
在那會兒,兩個妹妹還只有3歲,她們兩個是雙胞胎,但是長得不太像,所以很好分辨。
面板白一點的那個是魏來楠,面板黑一點的則是魏想楠。
而弟弟的出現,最笑不出來的,還得是魏如楠。
作為大姐,她覺得自己才剛剛幫母親帶大了兩個妹妹,就要開始再幫忙帶個弟弟。
從母親生產完進入坐月子環節時,6歲的魏如楠就要開始做月子飯了。
因為父親要去賺錢,所以這份任務只能落在孩子中最大的魏如楠身上。索性她也習慣了似的,畢竟她4歲半就開始幫廚了,煮雞蛋、熬小米粥、拌芋頭鹹菜,她操作起來已經十分熟練。
就連家中地窖裡的酸菜,都是她幫著積壓、醃製的。
母親常說:“老大啊,你多看著點兒我是咋做的,看仔細了,要學著我是咋洗白菜、積酸菜的。這地窖裡的陶缸將來都是你的,你是家裡大姐,說了最算,誰想吃多少酸菜也都是你定,他們小的都得聽你的話。”
魏如楠那會兒小,也不懂母親是在給她畫餅,更可笑的是,她還覺得自己能掌握著地窖中酸菜數量的分發大權。
當5歲的她的脖子上掛著地窖的鑰匙時,她甚至感到十分得意、驕傲,全然不知道那鑰匙就是個狗鏈,將會拴著她為這個家無盡、無私、無底線的持續奉獻。
她是被催熟的,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