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嚴嵩——古往今來奸相多,嚴嵩事蹟堪嗟哦(第1/3 頁)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江西分宜人,明朝中期一位極富爭議的政治家,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他生於成化十六年(1480年),逝於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
經歷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尤其在嘉靖帝時期權傾一時,長達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深刻影響了明帝國的政局走向。
一 生平概述
1 早年經歷
嚴嵩出身寒微,但自幼聰明好學,才華橫溢,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進士,步入仕途。
起初,他以文才著稱,曾因直言敢諫而受賞識,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
然而,他的政治命運在正德年間並未顯著上升。
甚至因為得罪權貴而一度回鄉閒居,這段經歷對他日後的政治手腕和處世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 嘉靖帝時期的崛起
嘉靖帝即位後,嚴嵩憑藉其文學修養和機敏,逐漸得到皇帝的信任。
他擅長揣摩上意,善於撰寫青詞(道教儀式中獻給天神的表文),這在崇尚道教的嘉靖帝眼中尤為珍貴,使得嚴嵩的地位迅速攀升。
嘉靖十五年(1536年),嚴嵩升任禮部尚書,隨後又擔任內閣大學士,逐步掌握了內閣大權。
3 權傾朝野
隨著地位的鞏固,嚴嵩開始排除異己,培植親信,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其子嚴世蕃。
嚴世蕃雖貌醜且跛足,但極具智謀,成為其父政治活動中的得力助手。
他們父子二人聯手,利用手中權力貪汙受賄,賣官鬻爵,同時打壓忠良之士,如楊繼盛、沈煉等人皆因彈劾嚴嵩而遭到殘酷迫害。
4 崩潰與結局
嚴嵩的權勢達到了頂峰,但同時也種下了衰敗的種子。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御史鄒應龍借風災彈劾嚴嵩父子,指控他們“貪汙誤國”。
嘉靖帝終於對嚴嵩的腐敗行為感到不滿,加之道士藍道行透過扶乩(一種占卜方式)暗示嚴嵩不忠,最終導致嚴嵩被罷黜,所有官職被剝奪。
嚴世蕃則因罪被斬首,嚴嵩雖然免死,卻落得家產充公,晚年淒涼,寄食於墓舍,直至八十七歲去世。
5 歷史評價
嚴嵩的一生,是才華與貪慾並存,榮耀與恥辱交織的複雜歷程。
作為文人,他的詩文才情斐然;
作為政治家,他手段毒辣,貪汙腐敗,導致國家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後世史書多將其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其形象也常常出現在戲曲、小說及影視作品中,成為警示後人的反面典型。
嚴嵩的故事,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起伏,更是對權力腐蝕人性、道德淪喪的深刻反思。
二 主要罪過
嚴嵩,明代嘉靖時期的重臣,以其長年位居首輔並掌控朝政而聞名。
但他的名字更多地與貪腐、結黨營私、排擠忠良及禍國殃民聯絡在一起,成為歷史上典型的奸臣形象。
嚴嵩的主要罪過,概括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1 政治專權與排除異己
嚴嵩最顯著的罪過在於他長期把持朝政,利用嘉靖帝沉迷道教、疏遠朝政的契機,逐漸掌握了內閣的絕對控制權。
他透過諂媚逢迎、操縱奏報等方式,使得皇帝對其深信不疑,從而得以任意擺佈朝政。
在這一過程中,嚴嵩對那些不順從其意的官員,特別是正直敢言計程車大夫,如楊繼盛、沈煉等,進行無情的打擊和排擠。
動輒以“誹謗朝廷”、“謀逆”等罪名加以陷害,導致大批忠良之士被貶謫、入獄乃至慘遭殺害,嚴重破壞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