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2 頁)
王守仁對《司馬法》的點評頗具儒家的王道風範:&ldo;用兵之道,猶必以禮與法相表裡,文與武相左右。&rdo;
不要嘲笑王守仁的書生氣,以儒術解釋兵道是合理而正義的。兵者,國之大事,關係到民族存亡,國家興衰,不用正義統帥必成兇器,王守仁站在&ldo;天下&rdo;這一高度看待戰爭,已不囿於一役之勝負。
而他評價《吳子》時又有點知行合一的意思:彼孫子兵法較吳豈不深遠,而實用則難言矣。想孫子特有意著書成名,而吳子第就行事言之,故其效如此。
這一段對孫武和吳起的對比太精準了,殺妻求將的吳起渴望出人頭地,卻一生坎坷,簡直就是中國版的於連。性格決定了其帶兵打仗追求實用的特點,包括他愛兵如子,親自為生瘡計程車兵吸膿,目光如炬的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卻很不厚道地透過士兵母親的話暗指他收買人心。事實上,吳起這種死了都要找人墊背的實用主義者被人不爽是很正常的,但《吳子》的價值正在於其務實到極點的態度。《孫子兵法》喜歡談理論,把裡面的軍事術語刪去就是《老子》。《吳子》則不同,它絕不說任何大而無當的話,通篇只講&ldo;山谷中應該怎麼布兵,森林裡應該怎麼行軍&rdo;,可以說《孫子》是戰略,《吳子》是戰術。
而在王守仁看來,兵者,就是用來以暴制暴的利器。這一點同心學一樣:志者,帥也。同一件事,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朱熹曾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
30
心學也是如此,這是一門煉心的學問,不在正心上下力,不在立志上用功,只貪求權術,違背聖人之道,永遠不可能達到隨心所欲,運用自如的最高境界。
這年是王守仁的思想衝突融合最為激烈的一年,自念&ldo;辭章藝能不足以通至道&rdo;的他在談兵的同時還潛心佛老,又不知從哪找來一封朱熹上宋光宗的奏疏,老朱在奏摺裡教育皇帝說: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對朱熹已經有所懷疑的王守仁還是照著他開的&ldo;方子&rdo;修煉了一段時間,仍感一無所獲,於是對自己成聖的目標越發表示懷疑。
31
第4部分 以日以年,上下求索
官場其實不好玩
弘治十二年,王守仁28歲,終於考中進士,&ldo;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觀政工部。&rdo;
二甲第七名相當於全國第十名。自此,屬於王陽明的時代到來了。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明朝官制。
內閣:起初由模範皇帝朱元璋設立,為自己處理檔案的秘書機構。內閣大學士一般三到五人,官階很低(正五品)。隨著後面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懶,內閣大學士承擔起處理政務的重任,內閣成了實際上的最高權力機關。&ldo;三楊&rdo;(仁宣時的三大名臣楊榮、楊溥、楊士奇。明稱賢相,必首&ldo;三楊&rdo;)之後,內閣閣員一般兼任六部尚書,並且非翰林不得入閣,於是入閣拜相便成為每一個文官夢寐以求的事,而由此引發的掐架對罵、暗算謀殺等政治事件層出不窮,愈演愈烈,成為明朝一道獨特的風景。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排名要分先後)。六部各設尚書一人(正二品),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員外郎(副司長)和主事(處長)。
都察院: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下設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監察工作(明朝有兩京一十三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屬於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