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2 頁)
陳白沙早年從學吳與弼,學了半年覺得沒什麼新意就走了,自個兒回家閉門讀書。讀累了就自己動手修了個春陽臺,天天坐在裡面思考問題,足不出戶好幾年。
陳白沙最初也和大多數乖孩子一樣,遵從朱聖人的教誨,到處格物,結果一無所得,總是覺得心與理不能融會貫通,便逐漸轉變到從心中自求的方向上來,最後得出&ldo;道也者,自我得之&rdo;的感悟。
陳白沙是明代由朱轉陸的第一人,可謂心學運動的先驅。他秉承陸九淵的&ldo;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rdo;,提出&ldo;天地我立,萬化我出&rdo;的心本論,&ldo;靜中養出端倪&rdo;的功夫論,確立了自己的心學立場。
仔細梳理一下心學的發展脈絡不難發現,陸九淵最早把人的主觀精神&ldo;心&rdo;作為本源,用以反對朱熹將心與理一分為二的理學,革除士人只重誦讀古書而忽視主觀精神修煉的流弊。
他以&ldo;辨志&rdo;&ldo;求放心&rdo;為其思想體系的出發點。辨志,也被稱為&ldo;霹靂手段&rdo;:一事當前,審查自己的態度是否大公無私,是否趨義舍利,把人從現實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等奪人心志的境遇中超脫出來,用本心決定方向、做出判斷。正所謂&ldo;先立乎大者&rdo;,先弄明白了做人的根本道理,學會了怎麼做人才可能無往而不利。
然後是陳白沙。小陳的確是明朝第一個轉彎的人,而且是180度的大轉彎,直接轉到道家、佛家那兒去了。事實上陳白沙思想的轉變並非孤立現象,而是一種時代潮流、歷史趨勢。明代前期計程車人思想可以于謙之死為分界線,于謙的遭遇直接導致了一種信仰的崩塌和對朱熹那套理論的懷疑,伴隨著這種絕望,陳白沙的思想應運而生。
由於黃宗羲的評價&ldo;有明儒者樹立成聖的理想,尋找成聖的方法,至陳白沙始明,至王陽明始大&rdo;,後世便將陳白沙歸為心學一脈。
其實,他更傾向於佛老。
陳白沙很少發表學術論文,常常借詩明志。他的詩只有一種題材‐‐山水田園詩;他的詩最喜歡讚美一個人‐‐陶淵明;他的詩都有同一個主題‐‐反映官場是桎梏人的牢籠,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由於過於風格化,以至他的學生湛若水都深受其影響,乃至小湛參加完會試後,考官楊廷和拿著他的卷子笑著對其他人說:&ldo;這個卷子肯定是陳白沙的學生做的。&rdo;拆開糊名處一看,果然如此。
湛若水,廣東增城人,從學於陳白沙。小湛原本不想參加科舉,因母命難違,才入了南京國子監。弘治十八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當庶吉士。當時王陽明剛在山東主持完鄉試,被授予兵部武選司主事,結識了湛若水。兩人一見如故,大相契悅,一起講求身心之學。
陽明對湛若水的評價是:守仁立世三十年,未見此人。湛若水對王陽明的評價是:若水泛觀於四方,未見此人。
倆人認為已經八股化了的理學,是為今之大患,&ldo;言益詳,道益晦;析理益精,學益支離&rdo;。因此,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從理學中突圍出來,倡明真真正正的聖學,最終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就在王陽明、湛若水往來於兵部和翰林院,相互討論,出入孔孟,遊弋佛老,沉醉於精神盛宴的同時,一場巨大的風暴即將到來。
第5部分 政治風波,光榮下獄
官不聊生的日子到來了
正德十三年,惡搞皇帝朱厚照鄭重其事地下了一道諭旨,要給一位名叫朱壽的將軍加封鎮國公。他命吏部道:&ldo;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