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1/2 頁)
站在王陽明的立場上,南贛巡撫還不錯,雖然苦點累點擔風險,但總比在南京鴻臚寺卿任上混吃等死要好得多,既能滿足他建功立業的慾望,也可向世人證明一下自己的學術主張。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敵不過一條,僅此一條,便足以構成陽明拒絕的理由‐‐今日之賊即昨日之同胞,磨刀霍霍向同胞,有悖我心之理。
不過,王瓊看準了目標是不會輕易撒手的,一場心戰就此爆發。
一個月後,聖諭下達,催促王陽明赴任,陽明繼續上疏請辭。
半個月後,兵部又下批文,語氣頗重:地方有事,王守仁不許辭避遲誤,欽此。
陽明再打太極。
徐愛有點看不下去了,勸陽明接旨。
王陽明猶豫了。
為了節省軍餉,以往朝廷用於鎮壓南贛之亂的軍隊都是由廣西、貴州等地少數民族的土司中選拔的狼兵。狼兵兇狠頑劣沒人性,吃苦耐勞性價高,用起來很順手,所以朝廷喜歡用,經常用。
於是當地民眾出離憤怒了,越來越多的人被逼上梁山。
農民軍落草為寇成了山賊,很快適應了山裡的地理環境,並集體發揚遊擊戰術,狼兵雖猛,不跟你正面交鋒便是。因此,狼兵一到,山賊就潛伏不出,狼兵一走,又出來活動,氣得狼兵七竅生煙,一腔怒火都發洩到當地良民身上,沒剿著匪,便打家劫舍,搞得百姓怨聲載道。
由此可見,專制政府的死穴就在於其治下民眾的情緒沒有一個宣洩口。對民主政府而言,你不喜歡執政黨沒關係,下次投票選在野黨就行了。而專制政府的執政黨承擔了民眾所有的不滿,發展到最後連某人家門口的路沒修好他也要罵上政府兩句,如何能夠避免社會的動盪不安?
明廷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老百姓的觀念很樸素:作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好了。狼兵的所作所為就是趁火打劫,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民眾紛紛投入山賊的懷
129
抱,成為山賊的密探。這些人化裝成巡撫衙門門口的算命先生,賣水果的阿姨,更猖獗地直接打入政府內部,或為書吏,或為保安,全面監視官府的一舉一動,及時匯報給山賊。
南贛的形勢早已失控,陽明的內心糾結矛盾。
有猶豫就是有問題。問題在哪?
心與理終判為二,知與行不能合一。
心即是理沒有錯,但它需要&ldo;行&rdo;來檢驗。
要蒼生還是要大義?這是一個問題。
ok,你可以說我要蒼生,堅決不與人民為敵,不去南贛。
然而你不去,那裡就是狼兵的天下。狼兵沒有那麼多道理可講,一路燒殺搶掠便是,你一個撂挑子的行為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更多無辜百姓陷入水深火熱。
怎麼辦?
那些彷徨踟躕的歲月裡,陪伴陽明的是徐愛和黃綰。
徐愛說,孔子也曾誅殺少正卯。
黃綰說,孟子云國人皆曰可殺則殺之。
難道王陽明不知道這些?
他當然知道,甚至知道的比翰林院那幫皓首窮經的學究們還多!
然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笑話!&ldo;心即理&rdo;早已悟透,不敢說老少鹹聞,至少也是天下聳動,弟子影從,&ldo;未知&rdo;二字,從何談起?!
從黃綰談起。
黃同學從認識王陽明第一天起就對陽明心學進行著持續不斷的質疑,極端時甚至毫不客氣地將之比作佛老,指責其教人避世。
黃綰不明白的是,王陽明欲矯程朱之枉,不得不過正,不得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