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第1/3 頁)
但魯迅又自慰自己還有點&ldo;記性&rdo;,保留了許多記憶,可以將&ldo;見了我的同輩和比我年幼的青年們的血而寫&rdo;出的歷史的經驗,奉獻給現在以及將來的年輕人。〔18〕這幾乎是他惟一能做的,也是魯迅思想中特別有價值的部分。
我們就來看看:這是怎樣的血的經驗。
在1925年&ldo;五卅慘案&rdo;之後,魯迅寫了一系列的文章,總結經驗,對年輕一代提出了一系列的忠告。‐‐我們就從這裡說起。
這是魯迅在《忽然想到》之十里的一段話。他指出,&ldo;中國青年負擔的煩重&rdo;是&ldo;數倍於別國的青年&rdo;的,&ldo;因為我們的古人將心力大抵用到玄虛飄渺平穩圓滑上去了,便將艱難切實的事情留下,都待後人來補做,要一人兼做兩三人,四五人,十百人的工作&rdo;。魯迅由此而提出一個重要的戰略思想‐‐
假定現今覺悟的青年的平均年齡為二十,又假定照中國人易於衰老的計算,至少也還可以共同抗拒,改革,奮鬥三十年,不夠,就再一代,二代……。這樣的數目,從個體看來,彷彿是可怕的,但倘若這一點就怕,便無藥可救,只好甘心滅亡。因為在民族的歷史上,這不過是一個極短時期,此外實沒有更快的捷徑。〔19〕
這裡提出的中國的&ldo;抗拒,改革&rdo;的長期性,必須經歷幾代人的&ldo;奮鬥&rdo;的思想,是建立在對中國問題的特殊複雜性、艱巨性的清醒認識基礎上的;從魯迅說這話的1925年到現在,已經經過了近八十年的奮鬥(遠遠超過了魯迅說的起碼&ldo;奮鬥三十年&rdo;的時間),但距離當初的目標也還依然遙遠,恐怕真的還要&ldo;再一代,二代……&rdo;地奮鬥下去。我們也終於明白,魯迅當年所說的&ldo;現在青年的使命&rdo;‐‐&ldo;走出瞞和騙的大澤&rdo;、&ldo;掀掉這人肉的筵宴&rdo;、&ldo;結束奴隸時代&rdo;,是一個長期奮鬥的戰略目標,也依然是今天的青年的使命,而且很有可能是以後很多代的中國青年的使命。如果說魯迅時代的青年開始了這樣的奮鬥,我們今天的任務就是&ldo;堅持&rdo;下去,敢於面對新的問題,做出新的&ldo;抗拒,改革,奮鬥&rdo;,並且把這樣的奮鬥精神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正是出於這樣的&ldo;長期奮鬥&rdo;的戰略思想,魯迅提倡一種&ldo;韌性戰鬥&rdo;的精神。他因此批評&ldo;真誠的學生們&rdo;的&ldo;一個頗大的錯誤&rdo;:&ldo;開首太以為有非常的神力,有如意的成功。幻想飛得太高,墮在現實上的時候,傷就格外沉重了;力氣用得太驟,歇下來的時候,身體就難於動彈了。&rdo;針對這樣的&ldo;五分鐘熱&rdo;,魯迅告誡青年‐‐
自己要擇定一種口號‐‐例如不買英日貨‐‐來履行,與其不飲不食的履行七日或痛哭流涕的履行一月,倒不如也看書也履行至五年,或者也看戲也履行至十年,或者也尋異性朋友也履行至五十年,或者也講情話也履行至一百年。記得韓非子曾經教人以競馬的要妙,其一是&ldo;不恥最後&rdo;。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令落後,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的目標。〔20〕
魯迅在很多文章裡,都反覆申說這一點‐‐
無論愛什麼,‐‐飯,異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