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5 頁)
之至。她默寫唐詩,如雲霞滿紙。吟誦宮詞,像黃鸝啼鳴。在一百首唐人絕句中,她最愛王昌齡的《西宮春怨》。她雖然出身青樓,卻非常自重,人們喊多少遍才能請出她來,出來後又莊重地站在那兒,眼睛瞟著遠處的畫簾。讓她給客人吟詩,還沒開口,她的臉先紅。那可愛的模樣兒,像顫動的鮮花,像拂動的細柳,客人為她瘋狂,她只是低著頭,很不好意思地拈弄繡帶……這美人兒幾年未見,應該更美麗了吧?即使趙飛燕姐妹看到她,也會說:這丫頭,我看了都愛!
蒲松齡對顧青霞是“我見猶憐”嗎?不,是“我見更憐”!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齡47歲時,顧青霞死了。此前孫蕙已死。孫蕙之死肯定和縱慾有關,他死後姬妾大多散去,顧青霞卻留在孫家,過著更寂寞的日子。不久,香消玉殞,終年不過三十三四歲。顧青霞多愁善感,偏偏遇到孫蕙這麼個薄倖郎,長期的鬱悶造成了她的早夭。孫蕙,這位跟蒲松齡可以拉得上同學關係的同鄉,這位當年提攜蒲松齡的“東家”,這位曾寫信向考官推薦蒲松齡的給諫大人去世,蒲松齡未曾寫詩悼念。孫蕙的侍妾顧青霞去世,蒲松齡卻深情地寫了悼念詩,這未免太不尋常,也太不正常了!
而更不尋常、不正常的是這首《傷顧青霞》所表達的感情:
吟聲彷彿耳中存,
無復笙歌望墓門。
蒲松齡的夢中情人(5)
燕子樓中遺剩粉,
牡丹亭下吊香魂。
這首詩把蒲松齡的感情寫得再明白不過。蒲松齡對顧青霞之死,不是一般惋惜,而是極其痛心,以至於要“牡丹亭下吊香魂”。這是明確表示:他今生未能和顧青霞諧連理,他寄希望於跟顧青霞來世結情緣。
《牡丹亭》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生死相戀,是著名的豔事。凡提“牡丹亭”三個字,沒有不和愛情有關的。蒲松齡悼念顧青霞居然用“牡丹亭下吊香魂”!這是不是寫孫蕙的意願?肯定不是。因為此前孫蕙已死,如果蒲松齡替孫蕙抒懷,就應該為他們地下相聚感到欣慰。應該在詩歌裡提孫蕙的名字或用隱語寫出孫蕙,再用“三生石”這樣的典故才對。但是蒲松齡用的是“牡丹亭”,他對顧青霞的感情赤裸裸地表現了出來。
蒲松齡對顧青霞的愛,是柏拉圖式的愛,卻強烈、執著,它在數十年間影響到蒲松齡的思維,直接影響到《聊齋志異》多篇名作的誕生。比如:《連城》、《宦娘》、《綠衣女》、《連瑣》、《林四娘》、《白秋練》、《狐諧》等。
《連城》——聊齋中最著名的愛情故事之一,寫男女之間的知音之戀。男主角喬生獻給女主角兩首詩,其中之一是:
慵鬟高髻綠婆娑,
早向蘭窗繡碧荷。
刺到鴛鴦魂欲斷,
暗停針線蹙雙蛾。
這首詩對連城、喬生驚天動地的戀情有重要作用。而這首詩是蒲松齡原封不動從組詩《閨情呈孫給諫》搬過來的。如上所述,《閨情呈孫給諫》是描寫顧青霞的。篤於愛情的連城是顧青霞的變形。但是,連城愛上的,卻不是什麼高官,什麼貴公子,而是蒲松齡式的窮書生!
《宦娘》——聊齋中最有詩意的愛情故事之一。女鬼跟人間書生相戀而不能結合,就相約來世。這是“牡丹亭下吊香魂”思絮的小說化。這篇小說中有首關鍵性的《惜餘春詞》,是女鬼宦娘寫的。這詞也是從聊齋詞中原封不動搬過來的:
因恨成痴,轉思作想,日日為情顛倒。
海棠帶醉,楊柳傷春,同是一般懷抱。
甚得新愁舊愁,劊�』股��閎縝嗖蕁�
自別離,只在奈何天裡,度將昏曉。
今日個蹙損春山,望穿秋水,道棄已拼棄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