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1/5 頁)
��低硏ìng、理論xìng不強,康熙未予以重視,他只關心一些普通常識問題,對從歐洲傳進來的一些理論問題,不管是托勒密體系、第谷體系還是哥白尼體系,都未重視去研究。康熙時期的科學政策是我們同歐洲科技發展拉大差距的起點,在之後的統治政策中也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如乾隆後的“復古”運動就崇尚一切都可以從古書中找到原因,包括科技。
中國科技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也說明了一些問題。在建國初期,由於種種的社會原因,使我們的科技工作者沒有條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研究中。以後的“*”時期,更談不上社會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怎樣的條件。而當時歐美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條件就比國內好得多,在他們研究鑽研時不會受到任何外界打擾。這種社會條件的差異,也是現在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中國人,但都是外籍華人的一個原因。
從這些看來,我還是偏重把社會原因作為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以至至今中國科技仍然落後於歐美的主要原因。
在採訪結束後,席先生一再的對記者強調說:近代科學產生在歐洲並得到迅速的發展是由當時當地的條件決定的,不必到1400多年以前的希臘去找原因。
自16世紀以來,中國科學開始落後,也要從當時當地去找原因,不必一直追著孔子、孟子。
………【20、左丘明】………
左丘明(約前540…452),姓丘名明,因其世代為左史官,史稱其為左丘明,魯國都君莊(今肥城市石橫鎮衡魚村)人。chūn秋著名史學家,儒學奠基人之一。
左丘明為齊侯姜尚支孫,世居齊都營丘(今山東臨淄一帶),後為避禍,徙居楚國。其祖父倚相為楚國左史,知識淵博,剛正不阿,直言善諫,被楚國譽為良吏國寶。《左傳·;昭公十二年》載:左史倚相趨過,楚靈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國語·;楚語》載:趙簡子問楚寶,楚王孫圍答以:“楚之所寶者,曰觀shè父……又有左史倚相……命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悅於鬼神,順道其yù惡,使神無有怨痛於楚國。”左丘明在祖父的薰陶教誨下,養成了廣求博學、長於思索,慎言謹行,襟懷坦白的品行。
公元前506年,周率諸侯伐楚。楚軍大敗,昭王出逃,國大亂。倚相為保護典籍,囊所籍,攜子孫,舉家離楚,輾轉入魯,定居於肥邑都君莊(即今衡魚村)。為使子子孫孫不忘故土與先人,遂以營丘之地名為姓,曰丘。
不久,倚相為將其所藏典籍得到妥善儲存,流傳後世,遂將《楚史記》等轉交魯國。其子丘成也因通曉史事,出任魯國太史。後丘明襲父職。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現存於孔府檔案館的《左傳jīng舍志·;薦聖圖》載:“趙師聖雲:魯侯yù以孔子為司徒,將召三桓議之,乃謂左丘明。左丘明曰:‘孔丘其聖人歟,夫聖人在政,過者離位焉。君雖yù謀,其將弗合乎?'魯侯曰:‘吾子奚已知之?'左丘明曰:‘周人有愛裘而好珍饈,yù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yù為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饈。言未卒,狐相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與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五年不制一裘,十年不足一牢。何者?周人之謀失矣。今君yù以孔丘為司徒,召三桓而議之,亦與狐謀裘與羊謀饈也。'於是,魯侯遂不與三桓謀,即召孔子為司徒。”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肥城縣誌》(清康熙十一年本)載:“樂正子chūn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論語·;公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