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秦國財政困境(求訂閱)(第1/4 頁)
秦國的土地制度,頗為特殊。
可以說是土地國有,因為土地所有權是君王的。
也可以說是土地私有,土地使用權在那些平民,公士等人身上,至於買賣權,交易權等,不存在的。
秦王將土地分給平民後,再也無法回收過來。
儘管秦國還有各種手段,收回土地,比如封君的食邑,軍功爵位三世而收,若是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等若是犯罪後,可能收回去耕地。秦國的律法嚴酷,很容易觸犯法令。
可收回的耕地必然有限。
最後入不敷出,官府手中可支配的耕地在減少,分給平民的耕地在減少。
趙政說道:“父親,秦國不斷對外開戰,不斷掠奪六國土地,難道不足以給平民功和將士賜予耕地嗎?”
秦異人說道:“政呀,不夠,完全不夠。昔日,秦惠文王的時刻,張儀主張進攻韓國,司馬錯主張進攻巴蜀。到了最後,司馬錯滅巴蜀,秦國得到巴蜀之地。為何要進攻巴蜀,就是因為秦地耕地不足,需要將巴蜀之地的耕地分給平民,分給有功的將士。”
“巴蜀之地,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又是土壤肥沃,老秦人入巴蜀,獲得足額的土地;後來,又是南下佔據漢中,佔據楚國的舊郢,也獲得足夠的土地。只是後來在進攻韓國,趙國,魏國的時刻,看似取勝,可獲得耕地有限!”
“有些土地頗為貧瘠,偏遠,難道還能將有功的將士,冊封到偏遠之地,貧瘠之地!”
趙政愕然。
秦異人繼續道:“天下耕地,分為上田,中田,下田。不同的耕地層次,代表每年糧食收成不同。關中地區多數為上田,可其他區域,卻是中田,下田為主。授予百畝,授予百畝上田與授予百畝下田,差距可謂是巨大無比。”
“秦國攻佔一些區域後,往往是遷移當地平民離開耕地,同時遷移老秦人進入這裡,從而穩固統治。這沒有大錯,只是關中有一百畝上田,可到了南陽卻是一百畝中田,乃至是一百畝下田。”
“這是給予功臣獎勵,還是給予功臣懲罰。”
趙政點頭道,果然有些坑。
秦異人繼續道:“政呀,僅僅是老秦人不滿,也只是小事情而已。我老秦人善於忍耐,只能再苦一苦老秦人。只是秦昭王在世的時刻,多方對六國征伐,每次大戰,皆是要損耗大量的粟米。若是持久戰,損耗更大;若是打了敗仗,損耗更是驚人。”
戰爭,需要損耗大量的金錢。
秦國全民皆兵,士兵需要自備鎧甲,武器,自備部分衣裳,錢幣等;官府只要負責糧草,負責部分的弓弩,戰車,輜重車,馬匹等武器。可每次大軍動員起來,乃至是出征,都要損耗大量的金錢。
若是在短期當中,速戰速決,還能節省戰爭成本,還能有所收穫。
可若是如長平那樣,陷入對峙當中,損耗的金錢極為龐大;若是邯鄲之戰那樣,秦軍敗績損耗的金錢更多。
歷代秦王皆是不當人,對待民眾更是如牛馬。
可再為苛待牛馬,也不會讓牛馬累死。
牛馬死掉了,地主損失巨大;秦國百姓大量死亡,秦王也是損失巨大。
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當中,那些戰死的秦軍士兵,秦軍不會發撫卹錢,卻是要減免部分的地租,減免部分的口賦,算賦,這也減少了賦稅。
成為秦王后,秦異人發現國庫空空,沒錢了。
他成為秦王了,卻是最大的負翁。
趙政思索著,說道:“父親,我也是沒有辦法。呂不韋是大商人,善於理財,曾為治慄內吏,政績出色,父親可向其救助!”
秦異人點頭道:“宣,治慄內吏!”
寺人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