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第1/2 頁)
陳壽在&ldo;表&rdo;裡說,諸葛亮&ldo;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rdo;。他不僅榮膺劉備的三顧,也深受孫權的&ldo;敬重&rdo;。到了劉備死後,後主繼位。諸葛亮綜攬軍政,&ldo;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rdo;;辦到了&ldo;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rdo;。
這幾句&ldo;論定&rdo;諸葛亮的治績的話,是當時一般人的&ldo;公論&rdo;。陳壽並未&ldo;過甚其辭&rdo;。事實上,出於陳壽之口,更為客觀。陳壽的父親,曾經是馬謖的參軍,於馬謖戰敗以後連帶地被諸葛亮處罰。陳壽本人,也曾經為了某一件事,被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處罰過。
後代的史論家,卻頗有批評陳壽不夠客觀,責備陳壽,說陳壽為了&ldo;私怨&rdo;而在&ldo;表&rdo;裡寫了下列幾句話:&ldo;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rdo;
陳壽的批評是否恰當,為另一問題。他確是並設有為了&ldo;私怨&rdo;而作出如此的批評:他不曾為了父親的被罰,而說同時被治罪的馬謖好;也不曾為了自己被罰,而說諸葛瞻不好。陳壽不曾否認諸葛亮有&ldo;治戎&rdo;之長,所批評的只是諸葛亮短於&ldo;奇謀&rdo;、&ldo;將略&rdo;。
陳壽而且找出三個理由,來解釋諸葛亮何以&ldo;連年動眾,未能有克&rdo;:第一,&ldo;所與對敵,或值人傑&rdo;(例如晉武帝的祖父司馬懿)。第二,&ldo;眾寡不侔,攻守異體&rdo;,魏方的兵多,蜀漢的兵少,彼此相差太遠,不成比例(魏有十三州部之中的八個州,一個部。蜀漢只有一個州。司馬懿的兵力,號稱有三十萬,事實上有多少,待考,比起諸葛亮的十萬應該是多到一倍以上)。諸葛亮採取攻勢,司馬懿採取守勢,攻難守易。第三,諸葛亮的才能,比得上管仲與蕭何。但是管仲找得到王子城父,蕭何找得到韓信;諸葛亮在他的同時的人之中,找不出王子城父與韓信這樣的人作為助手,因此就在功業上不能有管仲、蕭何的成就。
陳壽的解釋,是既公平而又沒有火氣的。倘若他僅僅指出這三項諸葛亮未能在軍事上達到&ldo;龍驤虎視苞括四海&rdo;的原因,而不加什麼&ldo;奇謀為短&rdo;,&ldo;理民之幹,優於將略&rdo;的按語,後世大多數的崇拜諸葛亮的人,就不會責備陳壽對&ldo;私怨&rdo;未能忘懷。因為,既然是對手方&ldo;或值人傑&rdo;,&ldo;眾寡不侔,攻守異體&rdo;,又找不出王子城父與韓信那樣的人作為助手,諸葛亮即使有&ldo;奇謀&rdo;,也不敢輕試,即使長於&ldo;將略&rdo;,也難以實施。怎麼就可以因他之&ldo;連年動眾,未能有克&rdo;,而說他&ldo;短於奇謀與缺乏將略&rdo;呢?
打仗時事,勝敗不繫於一方,而繫於雙方,單就某一方而論,統帥有將略與奇謀,未必就能夠每戰必勝;所需要的別的條件,還多得很。陳壽犯了&ldo;以成敗論英雄&rdo;的毛病。況且,諸葛亮並不曾敗。他雖則沒有來得及拿下長安,卻也達成了&ldo;以攻為守&rdo;的任務,使得蜀漢先後免於被張郃、司馬懿佔領,以延長了幾十年的生存。
諸葛亮&ldo;以攻為守&rdo;的戰略,與現代軍事科學中的&ldo;攻勢防禦&rdo;的戰術,不謀而合。他的&ldo;將略&rdo;,非同時的若干&ldo;人傑&rdo;可比。陳壽本人,對軍事完全外行,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