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1/5 頁)
費不少手腳。
作為狂熱的粉絲,杜克還記得,曾經僅僅是版權問題,就扯皮了接近兩年的時間,導致專案差點夭折。
這部分資金很可能不夠,因此杜克打算暫時壓下母親的貸款,看情況再決定是否今年內還清,如果到時資金短缺,先以這部分款項付賬,如果有盈餘,那他就投資股市。
沒有人全知全能,曾經與現在,杜克對於股票等金融市場完全是門外漢,但經歷過網路時代資訊大爆炸的人,就算再孤陋寡聞,也聽說過蘋果、微軟和谷歌。
谷歌還不知道在哪裡,微軟一直是熱門股,蘋果深陷泥潭等人拯救……這是杜克確認的一點。
他的投資不需要太過繁瑣的運作,就是長線持有保值和升值,而蘋果和微軟也是他記得的有限的股票中,如今能在股市上見到的。
在少年時代,杜克也曾經想過投資金融,然後從股市上斂財,接著進軍好萊塢大殺四方,成就一番偉業,然而還不等實施,就發現這不過是幻想而已。
首先,家庭有錢和他有錢是兩碼事,十六歲之前,最多的時候,他每個月也只有40美元的零用,想要有更多的零花,做報童是最快最省時的方式,卻也掙不了幾個錢,想做的別的?對不起,沒幾家公司會僱傭童工,更不會支付高薪。
而過了十六歲之後,按照羅森伯格家族的傳統,除去母親負責的昂貴學費外,杜克必須為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導演學習開支負責,做劇組雜務工和臨時演員,實際上也掙不到多少錢。
至於哼段曲子複製歌曲和投遞劇本就能賺錢,那純粹是想多了。
前者先不說其中需要的高度專業性,就算能哼出來,那也需要作曲家重新編寫,誰能保證對方不起什麼心思?是的,編劇協會是可以備案詞曲作家的作品,但首先要成為會員,成為會員要繳納數千美元的會費,而備案費用同樣有數千美元!
劇本同樣不靠譜,僅僅是六大公司,每年收到的劇本總計就會超過一萬個,其中能變成電影的有幾部?這些中又有多少是改編作品?多少是製作人或者經紀公司以及明星演員帶來的專案?
杜克本身最初的遭遇,就是對新出道的編劇最好的寫照,好萊塢的大小電影公司,案頭上堆著厚厚的等著發黴的劇本!
而依靠家中的廣告公司,弄幾支未來式的廣告就更不靠譜了。
眾所周知,電影深受社會現實狀況所影響,而同為影音作品的廣告比電影更有時代侷限性!
這個道理實在太簡單了,每一個時代,總有獨屬於這個時代的審美,廣告是針對大眾的產品,必然要符合時代的審美,而主流社會總有一種奇怪的心態,往往具備很強的懷舊感,卻對過於超前的事物極其排斥!
杜克清晰記得的廣告,無一不具備鮮明的網路時代的特質,將網路大爆炸時代的廣告挪用到八十年代,還能成功引發轟動,有比這更不靠譜的方式,比這更為可笑的笑話嗎?
他家庭確實很富有,財產所有人卻不是他,不說太多,哪怕動用幾百美元,也要母親同意。
去說服母親投資?他拿什麼去說服母親?他擅長的是電影製作的相關知識,不是金融投資。對後者除了概念外,基本上不懂。以一個未成年人的身份,拿些連自己都糊弄不了的理由,去說服作為成熟商人的母親?
可以請專業人士收集資料加以分析?北美不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專業往往也意味著價值,在這個商業國度,價值最基本的衡量標準就是金錢,聘請專業人士寫出一份極其有說服力還有詳實資料參考支援,最起碼能打動一個身家千萬的商人的投資分析計劃,杜克需要為此支付多少錢?
如果有這麼一筆錢,他還不如直接去買微軟的股票。
甚至,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