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喝著紅酒唱著歌,突然就被人給劫了(第1/6 頁)
夜色,慘淡的月光灑滿大地。
荒寂的巷道,從清冷的月光照耀下,生出無數詭秘暗影。
城外的大地已經陷入了沉睡,除了風吹過時的陰冷聲音,又或是偶爾一兩聲狗的吠叫聲之外,冷清的山林,寂靜無聲。
但是,在在黝黑的夜晚內,安靜的陰塵,卻多了幾分喧囂。
察裡津,俄國的工業城市之一,裡面有著數十座各方面的工廠。
日日夜夜,不曾有個任何停息的跡象。
自從斯托雷平改革之後,農村內的勞動力被大量釋放,以至於俄國勞動力嚴重過剩。
為了處理這一問題,斯托雷平舉出了三個方針。
第一,出售勞動力。
儘管俄國勞動力過剩,但國外卻非如此,特別是一些殖民地的開發,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因此出售這些勞動力,便掙得更多的錢。
第二,徵兵入伍。
俄國確實有著一百多萬的常備軍,但伴隨著歐洲局勢的越加嚴峻與法國一方面的督促增軍,這一百多萬常備軍早就不夠了。
畢竟,俄國計程車兵質量,不可謂不低下,一百萬人的戰鬥力,只能看作是幾十萬人。
第三,增加工人負擔。
大批次農村勞動力解放出來,讓他們無家可歸。
能到往的,就只剩下國內的大城市。
但是,俄國的國情比較糟糕,儘管國內也有很多工業城市,可相對而言,俄國還是以農業為主,更多的人是農民。
這也就導致俄國境內沒有足夠的工廠來養這麼多人。
供大於求,以至於工人福利被嚴重削減。
身為工業城市之一的察裡津,自然而然,也會走上剝削這一條道路上。
無法解決如此巨大的失業人口,就只能透過不斷剝削,從而增加工廠主的利益。
一天八小時制已經沒有了,十小時制也淪為笑話。
最後,留給工人們的,這是十二小時制,晚上沒加班費,只有些許補貼。
你不自願加班嗎?那沒問題啊,還會有其他人來加班,畢竟外面失業的人那麼多,不缺你一個。
於是乎,加班和輪班制開始了。
白天十二小時為白班,晚上十二小時為夜班,不停息地工作,機器不斷地轟鳴執行。
以前如此,今夜也是如此。
喧囂的夜晚,註定長久不止。
啪——
輕響一聲,一名中年富態的男人,擦拭著額頭上的汗水,透過那微弱的油燈光亮,看著自己面前這條河溪。
這條河溪是一條分割線。
它分割了工廠與農田和畜牧場的線。
儘管察裡津是一座工業城市,但這並不代表這座城市沒有農業。
相反,察裡津這座城市的歷史,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抵禦外敵而設立的。
它的作用就是一座堡壘。
為了長時間抵禦外敵,自然也會在附近種植糧食,從而達到自給自足。
只不過伴隨著時間的發展,加上謝爾蓋·維特的支援,察裡津開始在工業上進行發展。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一代的農業與畜牧業。
可就算如此,也身為地主的他,也能夠接受這樣的變化。
可是,伴隨著斯托雷平的改革推廣開來,他所要面臨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嚴重得,幾乎沒有油水可榨。
手下的農奴一個個離開,自己的農田也被出售或者徵收。
如果不是他重新以高額重購,恐怕他不再是地主了。
但很快,他還要面對另外一種情況。
那就是工業所帶來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