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2/3 頁)
新英格蘭出現,而不在費城,正是同樣的道理。
所謂&ldo;美國工業體制&rdo;從一開始就算不得是美國善於創造的天才人物的業績。以紡織業來說,造成它機械化的基本發明創造,幾乎全部來自英國;而且傳來美國的過程也很緩慢。紡原棉為紗線的機器便是一例:英國的理察&iddot;阿克賴特早就用上棉紡機了,而美國人卻整整晚了二十年才仿製成功‐‐並且還是來自走私!
美國人竭盡九牛二虎之力,想仿製英國機器,但徒見其技術落後,心勞力拙。各州為了獎勵帶頭的發明人,甚至發行彩票;麻薩諸塞立法機構還決定為此提供津貼補助。儘管激勵辦法想了不少,奈何屢試屢敗。
美國人眼見本身發明不成,便急著設法輸入或抄襲英國機器的樣品;但英國法律卻禁止任何工業機器出口,即使模型、圖樣也不許可,甚至有可能到外地去仿製這類機器的技術工人也不讓移民出國。殖民時代的新英格蘭人原本頗有走私的本領,而走私對他們的經濟建設頗多建樹,但至此卻無所施其技。這時費城出現一位熱心公益的但奇&iddot;考克斯,說通幾個倫敦工人為他用黃銅做了一套阿克賴特專利機器的模型;不料,一切弄妥、只待啟運時,卻在碼頭被英國海關扣了。
最後一幕精采的壓軸好戲,卻讓一位富於冒險精神的英國青年塞纓爾。斯萊特獨個兒演成了。此人十四歲時即隨理察&iddot;阿克賴特的合夥人傑德迪亞&iddot;斯特拉特當學徒,頗知廠中內情。他見了美國報上徵求新式棉紡機的廣告,便在一七八九年來到紐約,其時年方二十一歲。由於他了解阿克賴特的機器內情,原是英國法律禁止出境的,於是他便隻身潛行,連媽媽也沒有招呼一聲;他又不敢帶圖則或模型,只把全部資料資料一概都裝在自己一付好腦殼裡。抵達紐約後,他不慣那裡因循保守的辦事方法,又知該地可用的水力也不足,於是便應普羅維登斯地方商人兼慈善家摩西。布朗(布朗大學就是以他來命名)之請,到羅得島州去辦了一家棉紡廠。布朗和他的女婿威廉&iddot;阿爾米深知斯萊特的技術既已在握,前途便大有可為;於是自集資金,並酬斯萊特以重股。接著斯萊特便全憑記憶,設計了一座二十四錠的棉紡機結構,投入生產。布朗暨阿爾米公司便從此興隆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