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2/3 頁)
國生產體制的主要內容,如革新紡織機械和採用通用部件等等做法,實際上歐洲前人大多想到過,但他們所處的社會不能給予他們的想法以公正的考驗機會;因為同舊秩序有千絲萬縷關係的人實在大多了。所以,歐洲的工業要進步,必須有絕大的勇氣去衝擊通行的模式;而在美國,只要願意一個勁兒試驗下去就行了。美國的天才與其說擅長發明、創造,毋寧說是勤於試驗。
所以,美國航海業的總匯同時成為製造業總匯之地,實非偶然;蓋兩者都仰給於遠方的原料,而又都以世界市場為歸宿。航海者總是樂於變更外銷商貨,樂於大筆投資以後又改變投資專案,試辦新奇產品,試往新的港口和試闢新的航線‐‐這些也正是新型製造商所必需具備的素質。
當日新英格蘭的外貿商人著實積累了不少資本。而這些成功的航海貿易商都懂得將絕大部分資本用於周轉活用,因為新英格蘭格按其習俗、天時和地理條件,一向都不重視置產營宅,以遺兒孫。誰聽說新英格蘭有過芒特弗農、蒙蒂塞洛、蒙彼利埃、阿什朗恩這類豪華莊園呢?在這裡,羅得島的布朗家族,麻薩諸塞的特雷西、李、卡博特、希金森、傑克遜、洛厄爾諸家族,他們從海運賺來的錢,都用來建造工廠了。單以內森&iddot;阿普爾頓(此君初為海商,後轉營紡織,成為美國紡織業創始者之一)而言,他就經常把至少三分之一的資本儲將起來,準備隨時投入開拓新事業和把握料想不到的新機會。他自稱,他的工廠企業之所以能人倒廠不倒,這是一大原因。
當海洋成為通向全世界之路的時代,能掌握海洋,也即掌握了原料的來源。新英格蘭之能從美國南方和埃及取得大量棉花,以及從阿根廷和太平洋岸大西北地區取得大量皮革,這就使它可以供應紡織廠、製鞋廠,以及幾乎任何產品的工廠。而海的妙處又在於能使百物暢通萬邦。洛厄爾紡織廠的萬千尺粗布和林恩鞋廠的萬千雙低檔皮鞋,若投到本地市場,哪裡容得下,幸虧靠海,便都運到遼遠的亞、非、拉美袒胸赤腳的人那裡去賺大錢了。新英格蘭另外還有幾點間接性的促進因素:一是由於它既無大宗的主要農作物,又無豐富的礦產,使它無法走一般的老路子,死抱著一兩種老商品作財源。其次是新英格蘭的實業界人士對於來自喬治亞、埃及、印度的棉花,南美的皮革,英國的鐵,無不一視同仁。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