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第2/3 頁)
有特別重要的影響。在第一屆國會中,一個眾議員所代表的選民平均約三萬三千人;一八四○年平均約七萬一千人;一八九○年平均約十七萬六千人。眾議院沒有按一七八九年實有的選民人數重新分配議席,而是讓它本身隨著人口的增長而擴大。這當然只是說明美國人愛好增加政治單位(在這裡指國會的選區)的另一個例子。其後果是不僅改變了眾議院內部的權力分配,而且大大地改變了眾議院的特點以及它處理事務的方法。一七八九年,眾議院總共只有六十五人,一七九○年為一百零六人,到一八二○年人數倍增至二百一十三人,一八六○年增至二百四十三人。至一九一○年人數最後固定為四百三十五人,這個數目一直保持到接納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建州以後才於一九六○年臨時增加兩人。
眾議院的委員會體制分工越來越細:一八○○年還只有四個常設委員會,但到一八五○年就增到三十四個。隨著眾議院及其委員會日益擴大,各委員會的管轄權也擴大了。最初,法案的提出和諮詢都由眾議院本身嚴格控制,各委員會只負責處理細節和草擬檔案。各委員會開始時只不過是眾議院的工具,到一八二五年才開始掌握他們現代的權力,一直發展到逐步接管眾議院的各項職責。到一八八五年國會的體制已經變成(用伍德羅,威爾遜的話說)&ldo;國會常設委員會的體制&rdo;了。
全國性的政治:和紮根於地方的政黨相妥協。麥迪遜在《聯邦主義者》(第十期)中發表的人們熟悉的一段話中寫道:&ldo;社會越小,組成這個社會的不同政黨及不同的利益集團也可能越少;不同的政黨和利益集團越少,在同一個政黨內就會越經常地出現一個多數;他們所處的範圍越小,他們就越易於協調並實施他們的壓制計劃。&rdo;他進一步指出,正如我們已看到的那樣,一個大國正由於容納了&ldo;大批不同型別的政黨和利益集團&rdo;,才使公民權利得以維護。毫不奇怪,無論麥迪遜或是他那些制定聯邦憲法的同僚們,都想像不到在這個新國家裡竟然會出現目前這樣的政黨。正如布賴斯勳爵在臨近十九世紀結束時所說的那樣,&ldo;美國的黨派政治與研究聯邦政府的學者們所料想或預見的大不相同,它完全是另一回事,而這正是任何想對美國作些著述的人應該嘗試描繪的事物。&rdo;實際出現的情況和建立人的設想適得其反;他們把&ldo;政黨&rdo;和&ldo;利益集團&rdo;等同起來看,用的仍然是舊世界那些小國家的觀點,而不是一個聯邦的觀點。但是長遠來說,麥迪遜和傑斐遜建立一個遼闊的共和國的夢想之所以有可能成為現實,乃是由於美國政黨所起的特殊的、非常實際的作用。美國黨派政治的基本單位是地理上的選舉區,而不是意識形態集團或利益集團。而政黨也&ldo;部分是全國性的;部分是聯邦性質的&rdo;。美國政治生活具有離心的傾向‐‐這表現在美國獨立和在獨立後仍長時間存在的分離主義傳統之中。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美國這個國家不是任何偉大的民族激情的產物,美國憲法是一種不穩定而新奇的安排‐‐不完全是聯邦性質的,也不完全是全國性的。這個國家有效的政治統一要由各個政黨來承擔。政黨集中了人們的實際活力和熱忱,把地方、州和國家的力量集合起來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家。這些政黨和人們過去知道的政黨或其它地方當時建立的政黨都不相同。因為它們是美國的遼闊和分散、獨立政治單位的繁多以及聯邦憲法的極端簡單、新穎和含糊不清的副產品。它們為建立一個政治國家提供了不可勝數的生動的聯絡;它們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把各個單濁的政治單位聯絡起來,而這些方法是無法載入任何成文的法律或憲法的。它們依靠某些明顯的美國特點來完成獨特的建國任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