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東京審判》(第2/2 頁)
放棄了在重大歷史問題上的追根究底,反而在一些情緒化的東西上大做文章;中國證人的歇斯底里、rb退伍老兵的臉譜化的道歉、中國留日學生的曖昧感情,甚至還出現了一個被矇蔽的狂熱青年。
這些是用來幹嘛的呢,暫且不說這條副線的演員的演技慘不忍睹,就算他們的演技一流,這樣生硬且臉譜化的編劇也已經毀了其在正史部分的苦心經營,況且它在正史部分也是如此的差強人意。
部分的真實到底算不算真實,這是擺在導演面前的一道難題,選擇省略什麼,表現什麼,弱化什麼,強調什麼,就可以看出影片的真正用意,
所以,這部影片不是為了讓人們去真正瞭解這段歷史,而是以歷史的名義片面地去概括歷史,使觀眾陷入一種兩難的尷尬境地。
除了劇本和創作意圖的上的硬傷,影片在敘事手法上和拍攝手法上也是不盡人意,比如影片過多地用了空間閃回這個手法,初看之下會給人情緒上的良好的壓迫感,但用多了,就會讓人懷疑攝影機出現故障。
再比如在拍攝犯人的審訊時,鏡頭過於單調,而且會規律性輪流地把幾位配角掃一遍,實在不知道為什麼
電影的選角也有很大的問題,孟輕舟估計高導或許還有在票房上有所得的想法,才會如此選人。
朱孝天一開口,天哪,流星花園又來了,林熙蕾形同夢遊,英達油光鋥亮的分頭整個一漢奸,造型太失敗了,溥儀像個苦大仇深的小學教員,激動憤懣滔滔不絕;
劉松仁的口音很爛,他扮演的法官更像是一個演說家,而英達一口京味兒英語,而且一個來自中國的檢察官真的有必要說英文麼不知所謂!
《東京審判》至少還能佔著一個民族大義,儘管票房非常的不理想,但口碑不錯,而且在社會上也產生了不俗的影響。
馮劇剛的《夜宴》就不怎麼順暢了。
電影中的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明確的昭示了主題,情愛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