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備考(第2/2 頁)
所以,別在鼓吹什麼讀書無用論了,讀書真的能改變人的命運。
當然,也許有一些根骨精奇的人,不在此列。比如韓少,比如老乾媽,比如曹德往。
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高考還是一件很重要的一點事。
在孔孟之鄉文風濃厚、思想保守的齊魯地區就更是如此了。
畢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樣的思想或多或少的還殘存在齊魯人民的心裡。
齊魯人民思想保守,所以不像其他地方的人那麼會做生意。
浙商、粵商、閩商、晉商、徽商。。。唯獨沒有魯商,從根上這個天賦基因就是空缺!
所以,你看後世胡潤排行榜,排名前十的網際網路、房地產大牛,一個齊魯人沒有。
排名前百強的也不過區區五個人。
理論上來說不應該,因為齊魯經濟在省份裡是華國第三,也算是可以了。咋就,那麼拿不出手呢?
歸根結底就是思想保守這個原因,對網際網路這種新興事物,齊魯大多數人思想上是保守的、懷疑的、排斥的。
因為他們覺得網際網路這種東西是虛擬的,靠不住,泡沫成分太大,萬一哪天金融危機,公司破產,留下的最多就是幾臺電腦。所以後知後覺,跟在人家屁股後面走,能追的上才怪。
所以齊魯的企業大多是實體企業,什麼電網呀,鋼鐵呀,鋁電呀,能源呀,輪胎呀等等等等。
當然,這種模式有利有弊,咱就不一一細說。
齊魯好多人,還是存著考上大學,當個公務員,光宗耀祖啥的這種思想。
在加上齊魯人多,人口九千多萬,競爭壓力就更大了。
所以前一段時間爆出的替考事件,我覺得不是個例。
怎麼說呢,不算普遍,但也絕不罕見。
大家應該知道,各省考試的考卷有的不一樣這個問題吧。
這其實很正常,在明朝剛開始開恩科考試時,五十二名中舉的竟然全是南方考生,沒有一個北方人。此事引起了一些北方士子們的不滿,朱元璋下令翰林院張信重新閱卷,結果真的是實力問題。
北方當時受遼金元三朝荼毒,連飯都吃不上,周遭環境那麼差,還有幾個人想著讀書的?考不過南方人很正常,但朱元璋畢竟剛從元人手裡收復北方疆土,人心渙散,正是要用科舉拉攏人心的時候。
於是朱元璋又搞了個所謂‘科場舞弊案’,將錄取上的南方貢生全部罷免,爾後重新選了61個人,這次全是北方人。
爾後,吃一塹長一智的老朱就開始南北分榜考試。
國家地方試卷不同,估計也是這個原因。
現在的高考試卷基本上是分為:全國卷1、全國卷2、全國卷3,以及京、津、滬、浙、蘇這幾個省市自主命題的考卷。
其中,中東部考生用全國卷1,西北地區考生用全國卷2,西南地區考生用全國卷3。就使用範圍而言,全國卷1最多,全國卷2次之,全國卷3最少。
至於原因,大概是因為,現階段華國教育資源上的差異。
就目前華國教育資源而言,東部最優,中部次之,西部最差。
所以如果強行搞全國統一試卷,全國統一分數線,那麼對中部和東部地區考生,特別是東部地區考生而言,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對西部地區考生就非常不利了。
所以這些年在高考制度的改革上,也能看出教育部的思路,就是把中東部地區的省區市視為一個整體,用同一張卷子;西部地區的省區市視為另一個整體,用另一張卷子。
而這,也大概算是另一種類的‘分榜考試’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