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岳飛——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第3/3 頁)
近現代以來,隨著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岳飛作為抵抗外來侵略的象徵,其歷史地位得到了新的詮釋和提升。
辛亥革命前後,革命黨人和進步知識分子將岳飛視作反抗壓迫、追求民族獨立的先驅,借其事蹟激勵民眾的反清意識和民族覺醒。
在抗日戰爭時期,岳飛的抗金事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成為全民抗戰、保家衛國的精神動力。
進入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對岳飛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評價趨於客觀多元。
一方面,繼續強調其在抗金斗爭中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
另一方面,也開始探討其歷史侷限性,如軍事策略、與朝廷關係處理等方面的問題,力求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其歷史作用。
3 國際視角
在國際上,岳飛作為中國文化中典型的英雄人物,也被不少外國學者和讀者所關注。
他們往往從跨文化的角度,將其與西方的英雄形象比較,研究岳飛形象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如忠誠、犧牲、家國情懷等。
岳飛的故事和《滿江紅》等文學作品,成為世界瞭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一個視窗。
4 綜合評價
綜上所述,岳飛的歷史評價經歷了從民間自發崇拜到官方正式認可,再到近現代民族主義象徵的轉變過程。
他不僅是軍事上的英雄,更是精神上的豐碑,代表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抵禦外侮的堅強意志。
儘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岳飛的評價會有所差異,但其“精忠報國”、英勇抗敵的精神始終被高度讚揚,成為跨越時空的民族精神象徵。
——————————
《憶岳飛》
滿江紅,怒髮衝冠憶當年,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少年志,掃北望,馬蹄南去塵沙漫,一片忠誠可對天。
郾城塵,朱仙鎮,鐵騎突出刀槍鳴,誰人不知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紀律嚴明。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威名赫赫震敵膽。
十二道金牌令,英雄淚滿襟,莫須有罪名沉,風波亭裡雨紛紛。
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還我河山夢成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西湖歌舞今猶在,不見當年嶽將軍。
青史垂名,武穆精神傳千秋,激勵後來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