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岳飛——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第1/3 頁)
岳飛,字鵬舉,南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生於公元1103年,逝於1142年,享年僅39歲。
他的一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悲壯而輝煌的篇章,其“精忠報國”的精神,至今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
一 生平概述
岳飛出生於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家境貧寒。
但其母深明大義,以“盡忠報國”四字刺於其背,這成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信念。
青年時期的岳飛,體格健壯,武藝超群,更兼好學不倦。
對《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軍事典籍頗有研究,為日後成為一代名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宋末年,金朝崛起,屢屢南侵,中原大地烽煙四起,民不聊生。
岳飛目睹國家危難,毅然從軍,誓以一腔熱血,扞衛家國。
他在抗金斗爭中迅速嶄露頭角,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勇猛善戰,屢建奇功,逐漸成長為南宋軍隊中的中流砥柱。
他所率領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被贊為“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譽。
在軍事策略上,岳飛深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之理,多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紹興十年(1140年)的郾城之戰和潁昌之戰。
在這兩場戰役中,岳飛以精妙的戰術,大敗金軍名將完顏宗弼,幾乎收復了整個河南失地,直逼開封,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的抗金斗志。
也讓金人聞風喪膽,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嘆。
然而,正當岳飛準備乘勝追擊,直搗黃龍之時。
宋高宗趙構及秦檜等主和派卻出於對皇權穩固和個人私利的考慮,連發十二道金牌急令,強令岳飛班師回朝。
岳飛深知此乃誤國之舉,但出於對皇命的忠誠,不得不忍痛撤軍,功虧一簣。
隨後,他被誣陷謀反,下獄受審,最終於風波亭含冤遇害,留下了千古遺恨。
岳飛的一生,是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
他不僅在戰場上表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更在文學上留下了《滿江紅·怒髮衝冠》等傳世佳作。
表達了他對國家興亡的憂慮和對民族復興的渴望。
岳飛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不幸,更是時代的悲哀,反映了南宋政治的腐敗與民族抗爭的複雜性。
儘管如此,岳飛的英名並未因他的早逝而消逝,反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更加光耀。
後世尊他為“武穆王”,在杭州西湖畔修建了嶽王廟,供後人瞻仰紀念。
岳飛的故事和精神,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忠貞愛國的象徵,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不懈奮鬥。
二 主要成就
岳飛的主要成就不僅體現在軍事上的輝煌勝利,也深刻影響了南宋乃至中國歷史的程序,以及後世的文化和精神面貌。
以下是對岳飛主要成就的詳細闡述:
1 軍事成就
1 組建岳家軍:
岳飛以其卓越的領導力和軍事才能,招募和訓練了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強大的軍隊——岳家軍。
這支軍隊在南宋初年的抗金斗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成為南宋北伐的核心力量。
岳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嚴格軍紀著稱,深得民心,極大地提升了南宋軍隊計程車氣和民眾的支援度。
2 郾城大捷:
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率軍在郾城與金軍展開激戰。
利用騎兵衝擊和步兵協同作戰的戰術,大敗金兀朮(完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