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2/5 頁)
禹的功績,‘治理洪水,安定天下’,‘征伐三苗’,‘制訂曆法,指導農業生產’,‘把全國分為九州’。
引起吳天緣注意的是,在銘文歌頌禹的功績中,提到大禹將各方諸候進獻的金,鑄造成一個大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異獸,這就是九鼎的最早來源證明。
青銅盤上的銘文還描述了從禹到芒九代夏後完整的譜系,對夏代年代研究,斷代,建立夏代諸後年表有非常大的史料價值。
青銅盤鑄於夏後洩在位時,是一位在夏朝做太史令叫伊的人鑄造,後人將這個青銅盤命名為伊盤。
青銅劍,銅鑄,長132。4厘米。用水清洗掉劍上的泥土,青銅劍在地下埋藏了數千年,毫無鏽蝕,仍然光彩奪目,寒光四射。
青銅劍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綠松石、七彩珠、九華玉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呈菱形,並鑲以金、銅鏤花飾件。
劍刃薄鋒利,寒光閃閃,曾經用紙測試了一下青銅劍的鋒利度,30餘層紙一劃而破!
在劍身上靠近劍柄的地方上發現二行銘文,有八個字。
銘曰:稟承天命天下鹹朝。
日本人考證關於夏代鑄造的青銅劍一些資料資訊,有文字記載的,在夏代鑄造的劍有四把。
夏《名劍錄》中記載:“夏禹鑄一劍,藏會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為日月星辰,背記山川。”
啟劍,夏禹子帝啟,在位十年,以庚戌八年,鑄一銅劍,長三尺九寸。
太康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啟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歲在三月辛卯春,鑄一銅劍,上有八方面,長三尺三寸頭,頭方。
還有一把叫夾劍,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歲次甲辰,採牛首山鐵,鑄一劍,銘曰夾,古文篆書,長四尺一寸。
其中夾劍是一把鐵劍,鐵容易氧化、生鏽,這把鐵劍經過幾千年的氧化、鏽蝕,早就鏽沒了,排除掉夾劍。
首先可以肯定,手上的這把青銅劍不是普通的青銅劍!
從劍身複雜的紋飾、用綠松石、九華玉、七彩珠寶石裝飾,在青銅劍上體現表現出來的精湛的鑄造工藝等方面,以及劍身上面刻有‘稟承天命天下鹹朝’的一行銘文,可以說明,這是一把帝王劍。很可能是歷史文獻資料有過記載的夏禹劍、啟劍、太康劍三把青銅劍中的其中一把。
首先可以排除夏禹劍,按照《名劍錄》中記載,夏禹劍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為日月星辰,背記山川,與吳天緣手上這把青銅劍上的紋飾不符合,可以排除。
結合歷史史料推測,太康劍也可以排除。大康在位時,終日沉迷打獵,不理政事,結果為有窮氏部落首領后羿所逐,不得返國。這樣一個人不可能有在銘文上刻的’稟承天命天下鹹朝’的能力和魄力。
最後只剩下一個可能,那就是吳天緣手上的這把青銅劍就是啟劍。(未完待續。)
第367章 品香會
《刀劍錄》中記載的啟劍,長三尺九寸,換算成現代的長度單位,是1米3左右,與檔案中對青銅劍測量的長度相差不大。
而且據史料記載,啟透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透過甘之戰,擊敗強大的有扈氏,實現了稟承天命,天下鹹朝。
結合這幾方面,考古學家認定這把青銅劍是《刀劍錄》中曾記載過的啟劍。
最後一件是玉器,玉璜!
玉璜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總稱為“六瑞”,被《周禮》一書稱為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級別高,份量重。
這件玉璜呈彎月形,以減地手法鑲嵌玉石,留底構成獸面之輪廓,上鑲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