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太學(一)(第1/3 頁)
東京城南,沿御街向南,過了龍津橋往南,御街以東便是太學和國子監。太學緊鄰武學街,和國子監、辟雍相鄰,乃是一處文人雅士集結之地。
“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這便是歷朝歷代辦太學的目的。
宋徽宗趙佶時,興建辟雍作為外學,太學,包括辟雍,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時廢除科舉,人材皆由學校選拔,太學達到極盛,一時風頭無兩。
宋開國之初,朝廷之最高官學,僅國子監一所,招收者為七品以上的中下級官僚階層子弟。只是,學生掛名國子監,卻很少上學。因此,每逢解試期,國子監召集四方學子前來應試,優者選送。此時監內人滿為患。迨考試終結,即雲消煙散,熱鬧一時,寂寞永久。有教育之名,無教育之實。
自慶曆四年,朝廷以國子監以東的錫慶院為太學始,期間范仲淹銳意改革,大教育家胡璦教學於太學,到宋徽宗執政末年,太學已經有3800人,外舍生三千人,內捨生六百人,上舍生二百人。
由於太學生,尤其是外舍生人數眾多,於是又興建了辟雍,專為容納人數龐大的外舍生而修建,“外舍”之名實至名歸。
自王安石變法,太學便開始實行“三舍法”,太學被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類,上舍中成績優異者,可直接選拔為官。
凡新生需先入外舍習讀,經公試、私試合格,參考平日行藝,升補內舍。
內捨生兩年考試一次,考試成績和當年公、私試分數校定皆達優等,為上等上舍生,即釋褐授官;一優一平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禮部試;兩平或一優一否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試。
上舍生不再參加公試。私試每月一次,由學官出題自考學生;公試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可以算是半隻腳踏進了官場。
王松自己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被這些太學生以茶會的名義邀請,去太學共探詩詞,針砭時弊,探求富國強兵之道。
“無官御史臺”,這可是太學的別稱,可以看出這些太學生、將來計程車大夫,是如何的熱血沸騰,鐵骨錚錚。
不過,這也是極少數人,大多數的太學生,將來也不過是官場上的濁流,時代的匆匆過客而已。
王松最後決定去,是因為他在邀請者的名單上發現了“陳東”二字。
以他軍史愛好者的身份,不算爛的歷史知識,這位叫陳東的太學生,在兩宋之交,可謂是鼎鼎有名。
“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這是40歲的太學生陳東在靖康元年向朝廷的上書,以致“六賊”被誅。
“一進一退,在綱為甚輕,朝廷為甚重。陛下不信臣言,請遍問諸國人,必皆曰綱可用,邦彥等可斥也。用舍之際,可不審諸!”
緊接著,陳東組織太學生請願,最終朝廷召回李綱,組織抗金,金人退去。
“靖康之恥”後,趙構即位登基,起用李綱為宰相,又召陳東到朝廷。
趙構畏金如虎,罷免李綱,任黃潛善、汪伯彥為相,準備南遷。陳東上書請求留下李綱,罷免黃潛善、汪伯彥,請求趙構親征,迎回二帝,放棄南遷。
平民歐陽澈上書建議改革政治,抵抗金人,斥責黃潛善等人。趙構為一己私利,將陳東與歐陽澈一起斬殺於市。
41歲的年齡,依然還是太學生,可見這位陳東兄如何的灑脫不羈,剛正不阿。
說他憤世嫉俗,是“憤青”,卻與他一心為國,憂國憂民的行為不符,更與他太學生的身份不符。
趙佶時已取消科舉,太學生即已是官員。以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