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第1/2 頁)
北歐方面由於中國軍隊開啟了挪威的缺口,使得盟軍得以直接威脅到德國北方腹地和蘇聯控制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丹麥國王迫於形勢要求軸心國軍隊限期撤退到芬蘭。大小鬍子希特勒和史達林不但拒絕了這個合理要求,反而企圖解除丹麥軍隊的武裝。剛剛佔領挪威的藤原沖和布里泰命令作為中國歐洲遠徵軍北方軍團主力的國防軍第9集團軍立即南下搶佔哥本哈根與德國北方沿海重鎮呂貝克,幫助丹麥軍隊抵抗蘇德聯軍。
鄧尼茨請求元首將北歐部隊撤回國內,防止潛艇基地基爾港失守,從而失去切斷盟軍交通線的機會。被前線戰場上一連串失敗激怒的元首,在開會時起初下達的依舊是那句經典而又頑固的&ldo;必須戰至最後一人&rdo;的死命令,但由於凱特爾、約德爾、古德里安與倫杜利克等高階將領出於實際形勢的考慮據理力爭,希特勒這才勉強答應從北歐撤離。
1944年元旦剛過沒多久,中國軍隊又兵分兩路帶頭火速佔領納爾瓦要塞與交通樞紐羅瓦涅米,芬蘭新總統曼納海姆元帥要求蘇德聯軍務必從芬蘭本土撤退以減少附加損失。大小鬍子口頭同意從芬蘭撤退大部分軍隊,但附加條件是仍派兵堅守芬蘭北部的鐵礦與鎳礦區,同時繼續維持德國從瑞典進口優質鋼材和鐵礦石原料的供應渠道。中國軍隊在進入芬蘭後按計劃完成開地任務,英美法盟軍部隊隨後進駐,但他們並沒有主動攻擊仍然留下來的蘇德聯軍,也沒有與芬蘭人產生衝突。
到了2月中旬,中國軍隊從土耳其進軍蘇聯西南方,毫不客氣地掃平克里米亞半島的刻赤與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群,烏克蘭隨即門戶大開。蘇德聯軍急忙將能用的機動兵力集結在烏克蘭的基輔、日托米爾到哈爾科夫一線地區,儘可能阻擊華軍的進攻,蘇軍同時還將t42、t34和t44以及史達林坦克的生產線從哈爾科夫緊急轉移到靠近莫斯科的維亞吉馬。
與此同時,現在的中國經過出乎很多國家意料是南京突變之後基本由原鋼恆軍團的年輕高官們完全接手,他們依然執行國內和平、國外徵戰的政策,以保持相對的平衡。國務總理馬森同志除了撥款50億元新民幣(由法幣改造而來)用於國防部為部隊升級換裝的軍費開支,120億元用於民用基礎設施專案的建設。
1943年下半年新國民政府以對外貿易和交通專案得到的外匯包括國航、華航、南華和港龍航空合組的中國航空集團收攏80個億,中國漁業集團和遠洋經貿集團(由孫北斗艇座代表打理)收攏100個億,中國農業集團收攏90個億,國泰集團和中興集團收攏45個億,中國一汽集團(目前下轄華北重汽、東北汽車、長安汽車、上海汽車和南華汽車五大品牌)收攏50個億,新政府原本積貧積弱的國庫一下子變得充實了許多。
新國民政府在國際外交領域也基本上逐步擺脫了原本卑躬屈膝、受制於人的落後局面,在副總統花雙菩和外交部長林彩夢的積極組織下,中國於1944年2月28日正式成立上海條約(歐亞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合作組織(簡稱上合),龍天英總統宣稱該組織各方可以在尊重締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前提下互相在軍事、經濟、政治方面加以廣泛交流合作。其參與國主要是那些受到中國影響和實際控制的傀儡國與部分對華關係比較友好的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阿富汗、伊朗、印度支那聯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緬甸(這三國在中國方面的暗中支援下,於1943年12月從英國殖民者手中得到形式上的獨立)、澳大利亞、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荷蘭、挪威、丹麥、芬蘭、土耳其、義大利、希臘、南斯拉夫聯邦、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俄羅斯與烏克蘭臨時政府;另有葡萄牙與西班牙、瑞士作為上合貿易夥伴,上合組織就此成為同盟國內部除英美法三國聯合體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