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二、天下勢(第4/8 頁)
在山東訓練炮兵部隊,公沙的西勞也帶隊前往登州,協助孫元化練兵,並設立鑄炮基地,採用炮管冷卻鑄造工藝,開發出了加強版的紅夷大炮。大淩河之戰尹始,孫元化按朝廷的旨意,下令手下這支由葡萄牙教官訓練的部隊北上赴援,如果一切順利,他們很可能在大淩河的炮戰中擊敗後金軍。
但朝廷和孫元化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這支部隊是以東江鎮毛文龍的舊部人馬為基礎組建的,他們根本無意北上作戰,當部隊磨磨蹭蹭走到河北吳橋時,首領孔有德發動了“吳橋兵變”,倒戈殺回山東半島,接連攻陷臨邑、陵縣、商河、青城諸城,並與登州城內的東江舊人耿仲明勾結,裡應外合奪取了登州。
當時登州城內的葡籍炮隊表現出了職業軍人的忠誠,他們與叛軍奮勇作戰,包括公沙的西勞在內的12名炮手戰死,僅1人倖免,另外15名技師和工匠受傷。總算是叛軍念及師生之情,沒有殺害這些倖存的葡萄牙人,讓他們在傳教士陸若漢的帶領下返回澳門。
孫元化被叛軍所執,自刎未果,他堅拒叛軍擁他為王的計劃,對孔有德等人反覆勸說,終於說服孔有德接受招安。朝廷也同意孫元化的招安建議,併發來詔書,但巡按王道純卻藏匿了詔書,力主消滅叛軍。叛軍長時間等不到招安,又開始作亂,孫元化再次說服叛軍,讓他親赴北京陳情。
到達北京後,朝廷內部針對孫元化展開了一場論爭,徐光啟為他申辯,首輔周廷儒也想保全他,但次輔溫體仁則趁此機會,攻擊周廷儒和孫元化結黨營私,最終崇禎支援溫體仁,處死了孫元化。隨後周廷儒下臺,溫體仁晉升首輔,徐光啟溘然長逝。
崇禎六年四月,孔有德帶領一萬三千多人、數百艘戰船以及二十多門紅夷大炮,由山東半島至鎮江堡臨鴨綠江出海口投降後金,皇太極對他們的投降極為重視,親率諸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並使用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見禮”相待,仍以孔有德為都元帥,安置他在遼陽自成一軍,稱“天佑兵”。
如果明末沒有引進西方的紅夷大炮,哪怕在正面戰場上明軍仍然不能抗衡後金,但基於大明百倍於對手的人口優勢,後金想要奪取中原會面臨很大困難。冷兵器時代,兵員的數量優勢可以抵消對手的戰力優勢,即使是以10比1甚至20比1的交換比,也不是人口稀少的後金所能承受的。但有了大炮,一切就不一樣了。
崇禎回到御座,將“神威大將軍”五個字寫在紙上,端祥良久,又繼續往下省閱公文。
第十二份公文是貴州巡撫朱燮元的奏報。朱燮元是浙江紹興人,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歷任大理評事、蘇州知府、廣東提學副使等職。他在任內平反冤獄,革除民弊,撫定織工事變,施政頗稱賢能。後因父母年高,棄官歸家,侍養雙親十年。萬曆四十四年1616二月,起復為陝西按察使,後又轉任四川左布政使。
天啟元年1621九月,貴州永寧土司奢崇明和水西土司安邦彥發動叛亂,佔據重慶,奪取遵義,連破四十一州縣,水陸並進,包圍成都。朱燮元臨危受命出任四川巡撫,徵調各方力量開展平叛,基本穩住了局勢。天啟六年1626六月,朱燮元因父親去世回家服喪,職務由兵部尚書張鶴鳴接替,已經緩和的局勢再度惡化。
崇禎元年1628六月,朝廷起復朱燮元為兵部尚書,總督雲南、貴州、四川、湖廣、廣西軍務兼貴州巡撫,他移駐貴竹司治今貴州貴陽,招流移,廣開墾,恢復經濟;據險要,立營壘,充實軍伍,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消滅了叛軍主力,奢崇明、安邦彥敗死。
此次朱燮元所奏之事,即是安邦彥之侄安位率餘部繼續頑抗,朱燮元採取“四面迭攻,漸次盪滌”的方略,屯兵險要,四面包圍,逐步壓縮,絕其資儲,在強大的軍事、經濟壓力下,已經具備迫降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