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5 頁)
。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此言陰內而陽外。陽氣內入。則為逆矣。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洩。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洩則病益甚而 。致氣則生為癰瘍。
此言取氣之太過不及。而皆能為害也。夫氣生於精。故刺之害。中病而不去其針。則過傷其氣。
而致洩其生原。故病益甚而 。刺之害。中而即去其針。邪未盡而正氣未復。則致氣留聚而為癰瘍。癰疽篇曰。
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血脈榮衛。周流不休。氣血不通。故為癰腫。蓋榮衛氣血。營運於外內上下之不息也。是以首篇與第八十一篇始終論精氣之生始出入。若陰陽不調。血氣留滯。則為癰瘍矣。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
肓之原出於脖 。脖 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六腑五臟之有疾者也。脹取三陽。飧洩取三陰。
(肓音荒)
此論氣味所生之津液。從臟腑之膏肓。外滲於面板絡脈。化赤為血。榮於經俞。注於臟腑。外內出入之相應也。津液者。水谷氣味之所生也。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發洩於腠理。淖澤注於骨。補益腦髓。潤澤面板。是津液注於三百六十五節。而滲灌於面板肌腠者也。溢於外則皮肉膏肥。餘於內則膏肓豐滿。蓋膏者。臟腑之膏膜。肓者。腸胃之募原也。氣味所生之津液。從內之膏肓。而淖澤於外。是以膏肥之人。其肉淖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外內之相應也。癰疽章曰。中焦出氣如露。上注 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
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
與天協議。不得休止。夫 谷者。面板之分肉。是津液外注於面板。從孫絡化赤而注於臟腑之原經。
故曰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四關者。兩肘兩腋。兩髀兩 。皆機關之室。
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行者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者。謂髒合腑而腑有原。原有關而關應髒。臟腑陰陽相合。外內出入之相通也。故曰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肝、心、脾、肺、腎。內之五臟也。陽中之少陰。陰中之少陽。五臟之氣也。故臟腑有病。取之經脈之原。脹取三陽。飧洩取三陰。此病在三陰三陽之氣而取之氣也。此節論血氣生始出入之原。故篇名九針十二原。謂九針之道與陰陽血氣之相合也。
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HT 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
結雖久猶可解也。HT 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HT 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HT 音卞摶也)
張開之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
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夫風雨寒暑。大驚卒恐。猶刺猶汙。病從外入者也。陰陽喜怒。
飲食居處。猶結猶HT 。病由內生者也。千般 難。不出外內二因。是以拔之雪之。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