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二道販子(第1/3 頁)
1510年6月,普利茅斯船運公司結束了物價摸底行動。憑藉亨利七世簽訂的通商條約,開始進行西歐北歐的掃貨行為。
通常是這樣的:他們來了,然後某種或者某幾種商品就賣空了,非常誇張。如果船上還有空餘噸位,甚至連磚頭都不放過。
當然,他們也會卸下一些商品,以當地正常價格賣出去。所謂正常價格,就是讓地方接手的貿易商覺得有利可圖。有的商品只要運到內陸,還是有利潤的。
每次都清空?有些地方當地貿易商出口商覺得~這個價格是不是可以提一提?
請注意,很多商品的價格並不是隨便一個小商人或者手工業者就能隨意制定的。
這個時代,行會壟斷生產是普遍現象。無論他們是用拳頭刀子還是權力法律做到這一點,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行會為了壟斷都幹了些什麼屁事?
第一,控制原料供應。
第二,規定手工業作坊人數。
第三,不允許創新提高生產效率。
第四,控制作坊的生產數量。可以換成配額。這個詞是不是高大上些?
第五,規定價格。
第六,迫使同行入會。
第七,壟斷技術。只能我提高,我提高了,你才能提高。
第八,使用一切手段控制價格。規定與控制不是一回事。你可以規定每個曬太陽的人類都向你交陽光稅。但你確保做到這一點的一切手段,那才叫控制。
第九,用權勢壓人。行會既得利益者,通常是一城的議員或領袖。
無論現代如何美化他們,其實就是某種意義上的黑社會。他們最底層核心權力,來自暴力。他們也不是為了生產更多的產品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是把利潤最大化。
比如後來英格蘭某些地方,當地行會規定,呢絨生產者,只能有一臺織機。想想看,那些擁有織機的人,怎麼就會聽他們的?
阻止後來者後來居上,是資本家考量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一點從未改變。
馬修曾經也想搞行會,但他最後選擇走上層路線。搞這個,最多是一城一地的土豪,上限不高。把英格蘭變成他的大後方才是馬修的目的。
大航海時代,財富應該來自海上,而不是去壓榨那些可憐的手工業者。
在很多港口,商品來源通常是各種行會提供的。只要錢到位,非常方便集中裝船。幾趟之後,很自然的,有人就想提價。
然而讓他們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這幫混蛋連一個便士都不願意多給。寧可裝一堆磚頭就離港。然後……幾個月都不來一趟。次數一多,提價這種行徑也就消失了。
但是這些人有錢。清空庫存怎麼看都是好事。擴大生產多掙錢就成了很多行會必然的選擇。
不過現在只有六條船,在這漫長的海岸線上,一點都不起眼。
北歐西歐有多少沿海港口?光是英國就有八十六個,還有更多的小港。很多商品堪稱一地一個價。唯一的問題就是各地市場容量不大。但海運的成本,比陸路要便宜十倍甚至百倍。還真不怕賣不掉虧本。
“通”的一聲沉悶爆響,火炮微微一震。前方一顆大樹忽然“喀喇”一聲,緩緩的倒下。
一群人興奮的嚎叫,甚至還有人互相抱在一起。
鐵匠一臉欣喜,得意洋洋。
鐵匠其實就是他的名。沒錯,鐵匠就叫鐵匠,不是鐵匠的鐵匠,來個讀音,那就是史密斯了。沒錯,史密斯就是鐵匠的意思。
以職業為姓名,土得掉渣是不是?可惜,這在西方很常見。
史密斯威森,完全可以翻譯成鐵匠村,或者鐵匠西村。看你高興。
那麼,是鐵匠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