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通敵的男爵(第1/3 頁)
一斤鮮魚醃成乾燥的鹹魚還剩幾兩?
馬修曾經以為……起碼也有半斤吧?結果被某個老漁民嘲笑為外行。
“各位,經過稱重核算,這次我們共得到312噸鹹魚。略為低於預期。不過我滿意的是,所有的原因都有合理的解釋。”
眾船長有些沉默,這個數字確實低於大家的預測。總噸位過千,才這麼點鹹魚?
“首先,就是觸礁沉沒了一條噸位最大的柯克,直接少了150噸鱈魚。還造成人員傷亡。這是巨大的損失。”
“其次,安東尼船長的主動棄船。有多名水手證實。確認當時船體已經被船蛆破壞。由於發現及時,在各位船長齊心協力下,把損失降到了最低。貨物全部轉移,物品一件不少,連船帆船錨都沒丟……”
“非常值得表揚……”
所謂的船蛆不是蛆。這玩意是一種海……海鮮,體型細細……極長,有的能有一米,頭部有個貝殼材質的“鑽頭”。以木材為食,屬於木船剋星。
據說味道鮮美,遠超生蠔文蛤,某東南亞島民甚至喜歡灑點調料生吃。
16世紀船隻船底滲水是常有的事。水手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把底艙的水清乾淨。如果還下幾天大雨,完蛋,不清理說不定會被灌滿。甲板設計的再好它也會漏,這時的密封技術一塌糊塗。羅伯特他們暴風雨時降帆停船,隨波逐流,光清理積水就累成狗。
觸礁的損失有點大,不但一船東西沒了,除了有個新人被淹死,還有個倒黴蛋撲騰時被礁石劃傷了腿,結果感染而死。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是病死的。由於被懷疑是傳染病,遭遇很慘。這也是這個時代特有的悲劇。
~等你死了再丟進大海,已經算同事情深。
至於主動棄船的安東尼。魚一磅都沒丟。這就是鹹魚的特點了,體積重量都會脫水逐漸減少。如果再曬曬太陽,一斤就剩三兩五。其他船一分,齊活。
僅此一條,就足夠馬修下定決心要在紐芬蘭附近弄個漁村了。
如果是魚乾或者醃製晾曬好的鹹魚,這次回來就是近千噸。或者,只要兩三條遠洋船,就能取得同樣的利潤。
~為了利潤,他們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
這麼做正常吧?任何一個現代人可能都會覺得正常。但歷史上殖民時代可能就是這麼驅動的。
都鐸王朝雖然沒有殖民,但宣佈過紐芬蘭是自己的領土。可惜小國無人理會,印第安人不買賬,大西洋沿岸國家依舊跑來撈魚。
馬修也沒想要殖民,他還沒意識到這種單純利潤考量將改變很多事情。
為了漁場和保護自己的漁村,最後他不得不大打出手。
作為一個正常人,他準備先向紐芬蘭的印第安部落交涉溝通~向他們買一個不大不小的小島。
歐洲人用玻璃球購買曼哈頓的故事很多人都應該聽過。於是很多人說印第安人還沒有國家地盤概念。
但這不完全正確。維京人早在500年前就已經到達紐芬蘭,最後在和當地人的衝突中被趕跑。
所謂發現新大陸,其實不過是資訊閉塞時代的自吹自擂。比如阿茲特克人很多年前就見過有白人遠航而來。比如美洲西海岸有很多亞洲人的痕跡與文字。甚至印第安人本身就是一副亞洲風格的面孔。
即便證據確鑿,現代學校裡,依舊在教授~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似乎在用“發現”論來為歐洲殖民辯護。
這就像有人跑到你家,說買噶的,我“發現”了一所房子,所以我有權宣佈這房子是我的。
人類祖先手持長矛殺穿藍星席捲全球大約開始在7萬年前,一萬五千年前就已經遍佈全球。所以,16世紀幾乎所有像樣的地方都有人類居住,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