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西直門(第1/2 頁)
“哎呦,可累死我老頭子了!這一路上,馬鞭子揮得我胳膊都快散架子了!”張老樵駕著馬車,一邊抱怨,一邊說道:“丫頭,前邊我可隱約看到城樓了。”
宛兒一聽此話,連忙從馬車廂中鑽了出來,坐在了張老樵的身旁,望向遠處,說道:“沒錯,前面就是京城了。不是京城,也不會有如此高大的城樓。”
“丫頭,我說累死我了,要散架子了,你沒聽到嗎?”張老樵氣鼓鼓地說道,“就知道瞅著那城樓,你少瞅一眼,它還能跑了不成?”
“樵老,您再辛苦能有馬辛苦?它們日夜兼程地跑,都累瘦了。”
“嘿,你這丫頭,這話我就不愛聽了!”張老樵拉住了韁繩,說道:“這要不是我一鞭子一鞭子抽它們屁股,咱們能提前一個月到北京嗎?”
“樵老,看您說的,還急了。”宛兒陪著笑,哄著說道:“這一路上,樵老功不可沒,等進了城,我好好請您吃點北京的特色小吃。”
一提吃,張老樵頓時來了精神,又揚起鞭子,拍了拍馬的屁股,然後問道:“丫頭,我還從沒來過這北京城呢,你好好給我說說,這京城都有什麼特色小吃?可有魚吃?”
宛兒其實也沒來過北京,但是她的腦中可是有不少關於北京的記憶,於是隨口答道:“北京又不靠海,吃魚也就頂多吃些帶魚罷了。不過,我小時候聽人說過,這北京的特色小吃可不少,有什麼滷煮火燒、爆肚、炒肝之類。”
“哦?這些都是怎麼做的?”張老樵聽完後直咽口水,“從西北到北京,咱可什麼好吃的都沒吃著,就連中秋節都在趕路。我真不明白了,你怎麼就這麼著急?不就是來北京玩嘛!”
“出來玩還慢慢悠悠?如果是這樣,吃那啥都趕不上熱乎的。”宛兒白了張老樵一眼。
“那啥是啥?我老頭子可不明白。”
……
宛兒想了想,答道:“那啥就是滷煮火燒、爆肚、炒肝。”
宛兒把這滷煮火燒、爆肚,還有炒肝的做法,跟張老樵大致說了一遍。
“這怎麼全是下水啊?”張老樵嘆了一聲,說道:“看來還是吃魚好。”
“窮人買不起肉吃,能吃得起下水就不錯了。”宛兒解釋道,“就拿這滷煮火燒舉例子,它最初也不是用下水,而是用五花肉做的。滷煮火燒,最早源於宮廷,由於是一個蘇州廚子發明的,所以又叫蘇造肉,也叫蘇灶肉。只是,後來流傳到了民間,因為五花肉太貴,於是便把五花肉換成了下水。”
說到這,宛兒覺得有些失言。
這滷煮火燒、爆肚,可是清乾隆年間才開始流行的小吃,那炒肝,更晚,直到清同治年間才有。
“什麼又叫蘇造肉,也叫蘇灶肉,不一回事嗎?”張老樵一邊駕車,一邊問道。
“同音不同字,一個是創造的造,一個是灶臺的灶。”宛兒心不在焉地答道,她此時此刻,正想著怎麼把話圓回來。
“這樣啊,不過我老頭子還是接受不了吃下水,要不咱換個別的?”
此話正合宛兒心意。
宛兒就坡下驢說道:“沒錯,正因為有很多人跟您一樣,也吃不了這下水,所以這三樣北京小吃,在我朝就慢慢消失了。想必進城後,咱們是看不到有這樣的店家了。”
“你這丫頭,那還提它幹嘛?”張老樵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說道,“這北京城還有什麼好吃的?再跟我這老頭子說說。”
宛兒靈機一動,說道:“豆汁。”
“豆汁為何物?”張老樵問道。
“這個豆汁嘛,可說來話長了。”宛兒先賣了一個關子,才繼續說道:“相傳這豆汁乃是遼、宋年間發明出來的,是用綠豆磨製而成,色澤灰綠、汁水濃醇、味酸且甜,有養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