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第1/2 頁)
副將看了眼四周空曠的農田,心情好受了不少:「若下半年能種紅薯,卑職就不用太過愧疚了。」
打仗的時候自然無所不用其極,可戰爭結束,看著滿目蒼夷的城市與受到牽連的百姓,一般人還真難不受一點兒觸動。
王賁笑著拍了拍副將的肩膀:「你既然掛念百姓,便親自去和他們說清楚吧。」
說完,自己便轉身回了魏王宮。
副將則走到百姓面前,將王賁之前告知的訊息全說了出來。
但可能是紅薯與棉花都還不曾在秦國大範圍種植,其他各國都不曾聽到訊息,所以大部分百姓都不太明白紅薯與棉花是什麼,仍一直拉著副將問土豆玉米。
副將趕緊解釋紅薯也是一種高產糧種,而棉花則可以紡織布匹。
副將能看出百姓們對這兩種作物並不十分信賴,但意外的是,他們竟然在最後都默契地選擇了相信。
這又一次出乎了副將的預料。
一番打聽後才知道,百姓們會知道土豆玉米的存在,是因為城中貴族在去年就從秦國弄回來了一些,種在地裡後獲得了大豐收——
這也是秦國預料到了的事情,畢竟攤子鋪大了,就不好再如之前一般嚴格把控每一粒種子的去向。
知道了土豆玉米的存在,大梁城的百姓便對秦國多了幾分好奇。
也是巧了,魏國有不少前往秦國做生意的商人。
這些商人一開始是衝著秦國的便宜布匹去的,但秦國賣給外地人的素色棉麻粗布價格幾乎是秦人的十倍,這價格一漲上去,素色棉麻粗布根本就沒了賺頭,反倒是價格只漲了一倍的印花布買下來倒手後仍能賺取不少錢財,所以這些他國商人便只願意倒賣印花布。
但不買便宜布,他們帶去的錢財就花不完,難免在秦國境內逗留一段時間採購其他有利可圖的商品。
然後,他們便聽到了張良編寫來歸攏人心的小冊子——
小冊子落在嬴政手上後,以他性格,當然不會束之高閣,反倒第一時間就交給了王綰李斯,讓他們先放下手中字數過多的書籍,先將小冊子的模板做出來。
小冊子上多是一些小故事,內容多,字數卻少,雕刻成模板自然更容易。
於是不久,秦國的第一本紙質樣書便出現在了嬴政的案頭。
嬴政點頭後,小冊子的內容便開始大量印刷,並在極短的時間內送去了秦國各地,同時命人在各地給百姓宣講上面的內容。
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百姓可不懂這小冊子的真正作用,他們只是覺得——
這上面的故事真好聽、真有趣啊!
這年頭連貴族都沒多少娛樂活動,更何況老百姓?能有人專門給他們講故事,都不用催的,每天幾乎是剛到了各地官吏宣講小冊子的時間,只要有空,老百姓便會提著小馬扎來到府衙門口聽故事。
有那家境寬裕的,甚至還會帶上一些小零嘴兒。
官吏們對百姓們這種「找樂子」的心態相當無奈,卻又高興於百姓們的積極態度,最後大多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這樣的景象落在商人眼裡,就變成一個想法——
官吏們講述的故事,有利可圖!
就連官吏們手中那薄薄的奇怪小冊子,落在商人們眼裡,似乎也變成了錢幣的模樣。
商人中有人見識好,聽得多了自然窺見了小冊子上故事背後的真意;有些只看到了小冊子可以帶來的利潤,而根本看不到這背後的危險。
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找秦國的府衙購買小冊子。
嬴政得知此事後:「……」
有人願意主動幫他在秦國之外的地方做宣傳,嬴政怎可能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