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後記(3)(第2/5 頁)
對這些鋼鐵怪物扣動扳機。
然而子彈打在它們身上都被彈飛,而鋼鐵怪物上的一根槍管卻突然開始瞄準這些士兵。
在他們驚恐的目光中,一條火蛇從槍管內噴湧而出,將大量日軍點燃焚燒。
“正德式”裝甲車出現在了戰場上,它由六個輪子組成,重量為三噸,內裡固定裝備噴火器。
在戰場上它的時速為每個時辰二十里,也就和人快走的速度差不多。
它能運載六個人,裝甲車內部另有五個射擊孔。
這是坦克之前的產物,眼下大明的內燃機還無法讓沉重的坦克執行起來,但對於輕型的裝甲車卻沒有問題,只是速度稍慢罷了。
投入朝鮮戰場的裝甲車僅有二百輛,可這卻足夠摧毀日軍嗎脆弱不堪的防線。
十月二十七日,足利義合放棄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線”以南。
平壤戰役,明軍共殲敵二萬四千餘人,其中並不包括日軍的民夫。
經過短暫修整,明軍於十一月初六發起第開城戰役。
開戰後不足三日,明軍已突入日軍防禦縱深二十里,將日軍部署全面打亂,日軍被迫全線撤退。
撤退過程中,四千餘日軍因撤退不及時而被明軍殲滅,卻並未殲滅日軍的重兵集團。
朱厚照認為足利義合是在有計劃,有企圖地誘敵深入,故命令明軍停止追擊。
開城戰役結束,明軍傷亡僅三十七人,日軍傷亡四千八百餘人。
與此同時,九州島被明軍徹底攻陷,戚繼光攻入京都、江戶兩座日本重城。
訊息傳回朝鮮戰場,足利義合連忙命令日本艦隊殲滅南大西洋艦隊,疏通對馬海峽海運。
在他的命令下,日本艦隊不得已結束了自己的遊擊作戰,並對駐紮對馬島的明軍南大西洋艦隊發起進攻。
日本艦隊軍艦四十六艘,其中五千噸軍艦四艘,三千噸以上十二艘,剩餘三十艘的噸位基本都在兩千噸左右,艦隊總噸位在十五萬噸左右。
相比較之下,南大西洋艦隊軍艦數量僅有二十四艘,其中八千噸三艘,五千噸九艘,五千噸以下十二艘。
臘月初二辰時,日軍率先發起進攻。
當雙方艦隊進至相距約五里時,日本艦隊一面以猛烈炮火射擊,一面加快速度,橫越南大西洋艦隊陣前,左轉舵,改道飛馳,繞攻南大西洋艦隊右翼之睢寧、靖海、常德、懷慶四艦。
四艦均為弘治十五年以前所下水,艦齡已達十七年,然而即便如此,四艦噸位也達到了四千噸。
面對日艦的一舷齊射的優勢火力攻擊,四艦堅挺抗過了炮擊,並適時反擊。
南大西洋艦隊其餘二十艘軍艦見狀,也終於反應過來,向日艦發起炮擊。
南大西洋艦隊主力軍艦的八千噸東洲號在第一批排炮中,將日本艦隊旗艦風雪號望臺擊毀。
正在望臺上督戰的日本海軍知事山本五十四被炮彈的衝擊波掀飛,重重砸在甲板上,不能指揮戰事。
接著,東洲號又將日軍坐船帥旗打落,訊號索具也被摧毀。
日艦信旗無由發出,艦隊失去指揮和聯絡。
趁日軍艦隊失去統一指揮,南大西洋艦隊各艦以艦首主炮為主,開始猛烈轟擊日本艦隊。
京都、扶桑、江戶、陸奧等後續諸艦,因速度遲緩,護甲薄弱而被南大西洋艦隊縱陣攔腰截斷,與艦隊主力被分割為二。
這時,南大西洋艦隊的東洲、金門及右翼各艦發右舷炮火猛轟敵艦九州、四國、石見等軍艦,日軍各艦在南大西洋艦隊的猛烈炮火轟擊下,四艦不能航行,三艦水密艙中彈即將沉沒。
瞧著七艘日艦無法動彈,南大西洋艦隊立馬發揮痛打落水狗的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