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3 頁)
自接奉調令到抵達南京,曾國藩花了三個月時間。政治上的顧慮既已消除,兩江之地又是舊轄區,並無其他掣肘的人與事,理應加快程式、早日結案才是。可是,到南京後,曾國藩一直按兵不動,兩個月間,竟從未提審過案犯。這又是怎麼了?
曾國藩遲遲不開鑼,原因有二:一,結案報告不好下筆;二,奉旨會審的刑部尚書鄭敦謹未到。若照實說,那麼,馬新貽人雖死了,名聲卻極不光彩:堂堂一品大員,誘姦下屬老婆,終於惡有惡報,被本夫殺死。這個說法,死者家屬接受不了,馬氏的也親朋故舊接受不了,最重要的是,朝廷恐怕也接受不了。
馬氏無赫赫戰功,也無優秀政績,而不過五十歲卻做了總督;誰都看得出,此乃最高層精心培養出來的政治明星。最高層之所以要培養他以及其他新銳人物,目的很簡單:不能教天下的大官都讓湘、淮系人馬作了。同治初年,八個地方總督席位,湘淮系常佔五位;十六個巡撫席位,湘淮系經常保持十一位以上‐‐用王闓運的話說,湘淮兩軍,&ldo;偏、裨皆可督撫&rdo;。湘淮內部,固有齟齬,然自外視之,這個集團氣焰囂張;自上瞰之,更令治國者寢食不安。曾國藩何樣機敏?他當然能體會到中央對以他為首的強力集團所抱有的那一份&ldo;淡淡的哀愁&rdo;。攻克南京,他立即下令裁撤湘軍;中央將他從兩江調往直隸‐‐有點就近看管的意思‐‐他毫無怨言,聞命即行;與沈葆楨、左宗棠吵架,中央偏袒後者,他也&ldo;打落牙齒和血吞&rdo;,緘口不言。種種行跡,莫不是在向中央表達善意:請組織放心,我決無二心。在此背景下,他宣佈馬新貽‐‐中央重點培養的高階幹部‐‐因男女苟且之事而死,豈不是狠狠嘲笑朝廷的用人失當?前此苦心營造的上下無猜、和衷共濟的局面,豈不又有變數?故此,鄭敦謹一日不來,他一日不提審張文祥。不能照實定案,則只可謊報案情,這麼作實有枉法之嫌;但若刑部尚書在案卷上簽了字,那就有人分謗,毋庸獨受其責。同治九年的最後一天,鄭敦謹到達南京;短暫休息後,大年初二,曾國藩就拉著他開庭審案。從此進度加快,正月以前,即將案審畢。結案報告怎麼寫的呢?跟五個月前魁玉、張之萬的初審報告一樣:因張妻為人誘逃,呈控未準審理,心懷忿恨,乃乘間刺殺總督大員,&ldo;請將該犯仍照原擬罪名,比照謀反叛逆凌遲處死,並摘心致祭&rdo;。
張文祥殺馬新貽,本應算殺害&ldo;不拒捕姦夫&rdo;,依&ldo;擅殺律&rdo;,判個緩期執行的絞刑。曾國藩為維護馬氏聲譽及朝廷體面,卻判他&ldo;謀反叛逆&rdo;,將其&ldo;凌遲&rdo;、&ldo;摘心&rdo;。
不妨猜一猜:接受酷刑那一刻,張文祥最恨的人是誰?
龍豬漢奸曾剃頭
曾國藩是名人,名人免不了被編排,一編排,就有了各式綽號。
最著名的綽號,叫作&ldo;曾剃頭&rdo;,後人多以為這是因他與太平軍作仗、殺敵過多而得到的榮稱,其實不然。鹹豐三年,他在長沙設立審案局(類似今日之嚴打辦),仗著欽命襄辦團練大臣的威風,從省府搶過全省治安大案的管轄權,凡被舉報從匪、搶劫及其他嚴重違反治安管理條例的犯罪嫌疑人,都解到審案局聽候發落。審案局不遵循正常辦案程式,一干人犯都是&ldo;聞信即提來&rdo;,並不通知各級司法部門,提來後,訊問從快,量刑從嚴:重的砍頭,次則杖斃,再次也要抽上幾百鞭。半年間,曾氏大筆一揮,就地正法二百餘人,鞭子抽成重傷約上千人。就憑這日均&ldo;剃&rdo;一個人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