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1/2 頁)
李秀成既如此傑出,那麼,江蘇&ldo;淪陷&rdo;期間,百姓紳商們在他的管理下過著一種幸福生活‐‐戰爭年代的幸福生活往往是相對的‐‐也就可以想見了。當然,包括李鴻章在內的官方人物,是絕對不願也不能承認這一點的。如果太平軍佔領區的人民並非處身於水深火熱之中,官方發動的攻剿將具有何種合法性?如果因為官軍的攻剿破壞了敵佔區人民的安定生活,李鴻章們又將如何闡釋自身存在的意義?因此,李鴻章及其他&ldo;光復&rdo;將領每打一次勝仗,每復一座城池,最不願意看見的就是各種透露出太平天國&ldo;德政&rdo;的物事,一旦發現,必然掩藏銷毀。於是,到了今天,留傳下來與太平天國運動有關的文物並不多見,而其中大部分又有賴於當時親歷其事的外國人妥為保藏,出口轉內銷後方被國人知曉。
鴻章入駐蘇州,即發現一塊石碑,上刻讚頌太平軍及李秀成的文章,文後並有數十個江蘇巨家大室的名字,以紀念他們捐獻巨資支援太平軍的革命事業。李鴻章在江蘇作戰,飽受軍餉不繼、軍備不整之擾,不得不耗費大部分精力用於籌餉集資。好容易辦上一次募捐,認捐者卻寥寥無幾,捐款數額聊勝於無;與這塊石碑所記人數、金額相比較,真讓人懷疑到底誰是兵、誰是賊。鴻章不愧為第一等聰明人,他很快便壓抑住內心的羞惱,令手下將碑文拓印後再毀掉石碑,隨後召開新聞發布會,宣佈向蘇籍富戶募捐。富戶們剛享受了幾年的輕徭薄賦,誰願意讓淮軍吃冤枉?故反響極不熱烈,報上來都是幾十百把兩的小數。鴻章早料及此,再次出面召集眾人‐‐在德政碑上簽名者‐‐開個懇談會。會場掛有先前拓好的碑文,鴻章起立發言:髮匪在此,你們爭先恐後的捐錢;官軍來了,你們倒扭捏起來!我劃個道兒:今天不湊齊五十萬,明兒就將碑文送到北京去,我倒看誰捱得住!說罷,拂袖而去。
不出所料,這一日,鴻章發了筆。
教天下罵老子
自淮軍建立到甲午戰爭,湘、淮兩系人馬從來就是面和心不和,逮著機會就要摔桌打椅。當然,雙方老大關係不壞,問題出在各系某些高階將領以及廣大的基層幹部身上。
政治集團間的矛盾,歸根結底,源於權與利的爭奪。湘軍這邊認為:同治、光緒(中前期)二朝之黃金時代,乃由我軍十年血戰辛苦換來,可是,淮軍不過跟在我軍屁股後在江蘇、中原打幾次勝仗,竟然後來居上,儼然是國家干城,並加官晉爵、發財致富,實在令人心理不平衡。淮軍則認為,攻打南京時的湘軍已是強弩之末,曾國藩在南京克復後立即裁撤湘軍,不過是無可奈何的藏拙之舉,淮軍則朝氣蓬勃,前程遠大。而湘軍一幫老朽竟長期把持全國最富裕的地區‐‐四十年間,90以上時間都由湘軍人物出任兩江總督‐‐並全面打壓淮系,實在令人憤恨。同治九年,接替曾國藩、任職甫一年的馬新貽被刺,曾被解讀為湘、淮兩係為爭奪東南控制權而激發的政治謀殺‐‐此一假設並無確鑿證據,但空穴來風,決非無跡可尋。
鮑超惡搞劉銘傳,固因三年前劉銘傳說要向他開炮,乃以此報復,然其背景則是湘、淮兩系長期而激烈的矛盾。鮑超此次惡作劇,經劉銘傳向李鴻章匯報,投訴到北京政府,乃有下旨責問之事;其時,中原戰事由李鴻章全權負責,淮軍勢力正旺,鮑超混跡其中,索然無趣,因此,不久他便告了病假,回四川養老。此後十餘年,雖偶有呼叫,他或推辭或拖延,至死,也再未曾披掛上陣、親歷疆場。故將軍回籍後,求田問舍,其樂融融,全然忘記了從前的江湖恩怨。但是,他卻想不到:光緒十四年,他剛一咽氣,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