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旭日初昇,大耀東方(第2/3 頁)
的小黃門翻查,查詢出處,才發現太醫院的奏疏裡有這句話,而這封奏疏就在今天的御案之上。
“乾清宮宮女出宮採買,曾經聽聞坊間傳聞,十歲皇帝、讀六月書,只翻不看、目不識丁。”
“哼,大抵是那些個講筵大臣們,到了家裡和下人胡說八道才傳了出去,他們教的不好,怪皇兒天資不敏,到底是教的差,還是皇兒讀的不好?”李太后說起這個就來氣。
乾清宮外出採買宮女回宮,小聲討論這句讖言,被李太后給聽了去。
李太后也不好問個明白,畢竟皇帝讀書確實不是很好,問了反而自取其辱,不問是越想越氣。
現在這口氣終於順了。
馮保立刻怒氣衝衝的說道:“什麼話!陛下有天慧,指斥乘輿,是大不敬之罪!待臣查明白,非撕爛他們的嘴巴不可!”
李太后則滿是笑意擺手說道:“完全不必,是非公道,由人論說,現在丟臉的,是那些個大臣。”
現在好了,陛下句句字字都有章法,那之前講筵學士教不會,張居正一教就會了?
到底是誰的問題,不言而喻。
籠罩在李太后心中的陰霾,終於慢慢消散,現在只剩下了一片烏雲,她的皇兒在習武,多少顯得有些不務正業。
朱翊鈞在十分認真的習武,他需要保護好自己,後世他六歲的侄兒都知道一句話。
活著才有輸出!
朱希孝對朱翊鈞的習武進度非常滿意,其他幾個陪練的小宦官們,都是被迫的,陪皇帝練武這種事,自然要謹慎認真的對待。
而皇帝卻是主動訓練,朱希孝看著小皇帝滿頭是汗,在內心深處,突然生出了一點點的期望來,大明還能再出一個馬上皇帝嗎?
這個奢望一出,朱希孝立刻將其打散,陛下習武,不過是為了面對刺客之時,有逃脫的能力罷了,天生貴人,何須如此辛勞?過不了多久,太后就得下懿旨,罷了這皇帝習武之事。
朱翊鈞哪裡知道朱希孝那些心思,他是累的滿頭是汗,但是這第三日習武,走路終於不再一瘸一拐。
年輕真好。
他站直了身子,起身見禮,算是結束了今日的課業。
講筵學士講筵,張居正講筵,朱翊鈞都要微微欠身以示尊師重道,武道老師就不是老師了?
朱希孝趕忙回禮,想要誇讚幾句,奈何實在是讀書少,不能出口成章,文臣拍起馬屁都是押韻的章句,而且能說個三天三夜,不帶重樣的,這方面,武勳們的確比不了。
“孃親。”朱翊鈞露出了他的招牌笑容。
陽光開朗小皇帝,這笑容加上微胖的笑臉,很有欺騙性。
“皇兒今天極好,若是這武藝學累了,就停了吧,眼下朝中局勢終於安穩了一些。”李太后有些心疼孩子吃的苦,又勸皇帝放棄武藝。
朱翊鈞則搖頭說道:“《論語·泰伯章》有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元輔解曰:弘毅,弘大剛毅,才能勝任重任,走得更遠,篤行至遠。”
“北宋范仲淹曾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懷天下有大志,叫做弘,心中只有私利,則狹隘。”
“做一件事目標明確而堅持,每一件事必須有始有終,叫做毅,做事無定性則餒弱,事事只做一半,會喪失面對困難的勇氣,變得膽怯。”
李太后聽聞之後,沉默了片刻說道:“元輔大才也,大才也,今日方知弘毅是如此解法。”
她也是第一次知道弘毅這兩個字,原來是這樣解讀的,張居正解的鞭辟入裡,不僅在教聖人訓,還在講做人,而且像是在教皇帝如何分辨忠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