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1/2 頁)
「阿孃放心好了。」蕭鳳鳴胸有成竹的笑道,「我們不作為,才是最好的作為。」
「我還是不放心。」王皇后喃喃說道。
「聽說舅家出了一個孩子,還挺不錯的?」蕭鳳鳴突然問道。
說到這裡,就連王皇后也露出了笑容:「可不是麼,我見阿弟來信,也是十分高興。」王家此前不過一般的書香門第,至多也就出了個秀才,連舉人都無。
王皇后是身為良家子被選入宮中的,當年權臣專權,野心也大,不願讓年幼的皇帝有個可依靠的世家,因此故意指了無依無靠的王皇后。此事當年鬧得頗大,可對於王皇后而言,也是她一生改變的契機。
而今皇帝已經掌權,後宮逐漸充盈,有權有勢的女人們也都進來了。王皇后這才感覺到恐慌,她忍不住想要依賴自己的孃家,想盡辦法去給自己孃家好處。但說到底,好處都是眼前,為長遠計,還需要有人立得起來。而今終於有一個人可以拿得出手,王皇后一面覺得開心,一面又十分擔心,一個孩子需要時間成長,自己的兒子也尚且年幼,而她又能護得住他們幾時呢?
蕭鳳鳴便站起身來,對王皇后行了一禮,道:「阿孃,凡事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我們只需等待就好。」
王皇后嘆息一聲,也不再言語,親自將蕭鳳鳴送了出去。她為蕭鳳鳴披上披風,道:「中秋既過,日子就該涼了。你自己要小心保重身體,也要注意你弟弟。你們兄弟不在我身邊,我這心裡……」
慈母之心總是一片真誠,蕭鳳鳴也柔和著嗓音說道:「阿孃也趕緊回去吧,宮中……」
「宮中有我,其餘無需擔憂。」王皇后朝蕭鳳鳴說道。為母則強,王皇后縱是個無知女子,也是穩坐中宮近十年了。她為蕭煒生下兩個兒子,靠的也不僅僅只是姿色和情分。只是最近蕭煒的動作讓她很是不安,得蕭鳳鳴如此一提醒,她也就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反思起來。
母子兩對望一眼,便各自離開了。
次日,果然拉開了一出出好戲。御史們一一出列,先是勸說皇帝建避暑山莊無效,雙方你來我往數日。修建行宮,雖然耗資巨大,但宮殿也不是一年就能建成的,如此分攤下來,倒也不是不能承受。只是有皇寺在先,蕭煒這一副即將昏庸的作態,實在是讓朝臣們心中忐忑不安起來。
也不知是否是從蕭煒登基後就過於依賴外臣的傳統影響,蕭煒的宮闈事,朝臣們總愛說上一說,漸漸的也就養成了習慣。最後竟有人當眾唾了聲嚴閣老教女無方,讓皇上沉迷美色。嚴閣老不動如山,大家心裡都很清楚,這就是出例行的鬧劇罷了。
說到底,君臣相鬥,講究個你進我退。蕭煒這事並非沒有迴轉,關鍵還是要看他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朝堂之中鬧成了一片,嚴家門生尤其出力。畢竟掛著嚴同音的名號,嚴家人比誰都不希望自己名聲受累。
蕭煒見該蹦躂的都差不多出來了,便趁機提議再開科舉的事,如今開科舉並不是時時都有的,官員大多來自士子投卷,再由世家舉薦以及恩科兩方面。自從蕭煒登基以來,朝廷一共也就開了兩次科舉。蕭煒提出此事,內閣諸人望著首輔,首輔垂目不語,於是此事便這樣定了下來。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大家!看到大家的評論超開心來著!!這章裡介紹了一部分朝堂的背景了,蕭煒知道其實嚴家不同意開科,他自己也很難達成目的,所以他先讓嚴家名聲受累,讓嚴家疲於奔命,再丟擲自己的真實目的,這樣大家就會兩害相權取其輕。開科是名利雙收的事情,而且還有舉薦制度在,從長遠來看或許是個壞事,但是放在當前卻是個好事。
古時楊德祖三猜主心,每猜必中,君由此忌楊,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這是楊修的故事,出自《後漢書·楊脩傳》,「如是